非洲青年:中国发展故事为非洲提供宝贵经验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9 21:11:06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徐雪莹)5月19日至26日,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在北京和浙江金华等地开展,来自中非合作论坛成员中52个非方成员的青年代表们走入城市乡村。多位非洲青年代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故事超出想象、使人鼓舞,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实验室,非洲青年们体验了一把城轨列车司机的日常。来到城轨车辆模拟驾驶操纵台前,推动方向手柄与牵引手轮,显示屏上的列车前窗景象随之缓缓推进。不远处是地铁运行控制中心调度实验室,学生可以演练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常运营调度,也能完成列车运行图、车辆发车优化等研究工作。

  这些令坦桑尼亚青年贝琳达·泽菲琳·加莱巴惊奇不已。如今她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习野生动物科学。她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学校里,学生更多是通过书籍和图片来学习。像这样模拟现实场景的大型设备,实在令人赞叹。

  “目前,约600名纳米比亚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大多数在学习医学、工程等专业。”纳米比亚《太阳报》主编托伊沃·杰科·恩杰姆贝拉提到。

  恩杰姆贝拉说,自己在南非开普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期间,教授们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中国的案例。因此,他十分着迷于中国的发展故事,尤其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此次参访,他发现中国的发展面貌超出想象。“纳米比亚须向中国学习。”恩杰姆贝拉说。

  来自突尼斯的吴萨玛·迪亚布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叫“吴俊”。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交换学习。从小观看李小龙主演的中国电影,他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十分感兴趣,希望能实地看看深入了解。

  几年后再次来到中国,吴俊从北京语言大学博士毕业,回国成为迦太基大学 的一名教师,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我们培养了很多汉语学生,现在每年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不少来了中国各地。他们回国之后,会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如今,我们的汉语老师也越来越多。”吴俊表示。

  2019年,突尼斯首所孔子学院在迦太基大学正式揭牌。吴俊介绍说,学院会为前往中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在教学安排上,除了给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外,还有面向普通民众的汉语培训,想来中国做贸易或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参与。

  “你好”“再见”……此次来到中国,塞舌尔青年安吉·伊莱恩·薇薇安·博尼法斯新学了几句中文词语。在她看来,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技术的运用令人惊叹,“一切都基于科技,譬如人们用手机来支付费用。”

  今年是她在塞舌尔商业研究学院就读的最后一年。回国完成学业后,她希望有机会在中国继续学习深造。

  据悉,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由中国外交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本届主题为“汇聚青春力量 共建中非现代化”。(完)

  今年以来,多地发布公积金新政策。除此之外,存量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于今年起重新定价。《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多地银行已经陆续下调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strong>开年第一单!一碗皮肚面里的“小确幸”!</strong>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定位,也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保障。职业教育不再是被普遍认为的“兜底教育”。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3/5/4626011542230062929.jpg" alt="" />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3/709320602.jpg" alt="" />

  上海劳模学院积极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探索劳模育人新形式。全国劳模、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育明等14位劳动模范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8位优秀大学生进行结对,以结对的劳模与大学生共同学习课程为起点,开展互帮互学等形式多样的结对活动,充分发挥以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

邓俞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