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在浙江嘉兴开幕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30 21:18:44

  中新网嘉兴6月30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笔触流畅,蕴含千年韵律;刀法精湛,展现匠心智慧……6月29日,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开幕式在浙江省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秀洲农民画艺术馆举行。

  展览现场,223件作品,涉及竹木、金属、陶瓷、紫砂、砖石等多种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刀刻斧凿的技法表现、抒情达意的笔情墨趣,为当地民众奉上了“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刻字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开幕式现场,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表示,该展览作为中国书法领域的重要展览活动,始终秉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理念,对推动当代刻字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其所言,中国刻字的起源与古代文 字的形成同步,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青铜铭文、碑刻等沉淀了丰厚的刻字传统,刻字艺术正是在传统刻字的基础上,融合篆刻、雕塑、绘画、设计等多门类艺术元素,以独有的刻写方式塑造汉字之美和书法意境,逐渐形成了富含鲜明历史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独立艺术形式。

  眼下,一场汇聚四方翰墨之士的书法盛宴,何以择址嘉兴?

  中国文化历史上,嘉兴书法名人辈出:西晋陆机所作《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唐代褚庭诲所临《兰亭》“享盛名于世”;宋代王升行草书“奇伟绝俗”;元代赵孟坚“书画绝伦”;明代藏家项元汴,其天籁阁所藏书画“甲于海内”,为鉴藏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坐拥灿烂辉煌的历史人文资源,根脉深厚的书法艺术,为浙江省刻字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浙江的刻字艺术实现大步跨越,成为中国刻字艺术的重要省份之一。

  2024年4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篆书、篆刻、刻字展区)已在浙江绍兴兰亭举办,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落户嘉兴,意味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艺术创新理念再次在浙江交流交融。

  此外,本次开幕式还举行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硬笔与综合材料创作委员会刻字作品捐赠仪式。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该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嘉兴本地作者,集体创作了以《红船·初心》为主题的刻字作品,作品刻有主题词及诗句共32个字以及红船向日葵等图饰,该作品将捐赠给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

  “秀洲区将倍加珍惜此次机会,以积极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全力当好东道主,礼迎八方客,确保展览顺利进行、精彩呈现。同时将以本次作品展为契机,进一步厚植文艺精品创作土壤,不断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秀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巨博说。

  据悉,本届全国刻字作品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嘉兴南湖学院、秀宏集团公司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7月20日。(完)

  为保障政策红利快准稳好落地,浙江税务部门完善精准宣传、精准落实、精准管理、精准统计“四精”机制,依托自主开发的“税务大脑”,对纳税人“量体裁衣”定制“政策礼包”,通过“浙江税务征纳沟通平台”点对点推送到户,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上线电子税务局便捷功能,确保优惠享受“一次能办好、一次能兑现”;推行“自行判别、申报享受、资料留存备查”的优惠享受方式,除依法需要核准的事项外,全部实现零审批、零手续、零证明。同时,创新推动“纪财税银”联合监督、建立留抵退税“1+9”电子台账等举措,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社会上所谓的“征信修复”,实质是不法机构和人员利用公众不了解征信和删除征信不良记录的心理,故意混淆征信异议的概念,通过误导、欺骗的手段达到其非法牟利的目的。如果寄希望于所谓的“征信修复”,不仅不能删除无误的征信不良信息记录,还可能会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涉嫌违法。

  “乱跳转一种是在App内强制或诱导点击链接,进入内嵌的浏览器,并打开广告页面;另一种是跳转到手机默认浏览器,进行广告展示,前者相对多一些。”科技先生创始人柳华芳说,“这种做法多了会让网民对互联网行业产生厌倦和负面评价,影响产业健康,也侵犯用户的信息自由选择权利,是一种流氓行为。”

  杨道玲表示,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围绕扩消费、增投资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释放出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各地积极搭建促消费平台、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特别是春节期间,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有效拉动消费快速回升。

  新冠病毒流行3年以来,学界对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吴尊友表示,病毒持续变异呈现出传染性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致病性减弱的趋势。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死亡和病例数的比例数据来看,该比例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2.33%下降到2022年的0.28%。这表明在疫苗广泛使用的情况下,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在减弱。

  《办法》第四条规定,所称的失信信息是指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黄易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