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青瓷与宝剑如何“共舞”千年?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02 07:44:21

  中新网丽水4月24日电(邵燕飞)“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1000多年前,诗人徐演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浙江丽水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宝剑被称为“天 下第一剑”,龙泉青瓷被誉为“瓷海明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辉煌历程。

  “一剑一瓷”的故事名扬海内外,折射出龙泉悠久厚重的“文化味”。青石板、黑瓦房、马头墙、鹅卵石……24日,行走在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每一个足迹都流淌着诗意,“剑瓷之都”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2015年4月,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下称:西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总面积达40.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达8.25万平方米。据考证,西街古时铺面八百间,经营主业为剑铺、瓷号、客栈、酒楼、绸庄、布店、中药店、南货店等。

  西街源于唐代,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龙泉县,西街由此而生。千余年岁月更替,西街同步盛衰——清代称西中街,民国时称西平街,1954年改名为西新街,1967年改称东方红大街,1975年复称西街。

  “西街具有时段的连续性——街区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脉络,以及旧时南方边埠小城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演变过程,都能在此找到具象的实证。”龙泉市西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方岳受访时说。

  龙泉的铸剑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西街的江龙剑庄非遗工坊是龙泉江龙非遗团队继龙泉宝剑小镇后,于2024年创立的又一个非遗体验点,民众可在此感受传统锻打、模型敲造等围绕非遗文化展开的体验项目。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走进位于西街的古窑里青瓷坊,“釉色青翠如春水”的龙泉青瓷格外吸睛。

  自该青瓷坊主理人金朝军记事起,他的太爷爷就在窑厂里打工,到爷爷手里有了自家的窑厂,从父亲开始便真正拥有自己的金品窑了。

  如今,金朝军继承父业,继续烧窑。眼下煤气窑盛行,因其烧制的青瓷成色均匀,而且成品率高。相比之下,烧龙窑成本高,成品率却低,但金朝军坚持烧龙窑。在他看来,龙窑烧制的青瓷,更有泥土气息。

  一片街区、一种技艺,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龙泉坚持保护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脉络的完整性、建筑的原真性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性三大原则,采取“不停业、不封街、不大拆、不大建、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保护提升,保留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鼓励原住民居住,保持街区原真性,延续街区“烟火气”。(完)

使斗南花卉市场逐渐发展成

  “我啊,3年了。在这里,守卫万家团圆,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陈俊宇看着远方感慨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黄山市民宿约3215家,带动就业五万余人,平均每人增收近2万元(人民币,下同),成为黄山市乡村旅游快速增长极。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均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2/59/13838134260723870935.jpg" alt="" />

  曹斌全程拿着的,还有一份巡检记录表,上面有严格的工作质量标准,内容涵盖了20余项检查任务。他走走停停,时而低头,时而远眺,对检查内容一一核对、记录。

  除夕当晚,中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航天员们也向全国人民送来新春祝福。

吴新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