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降息余波未了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12 08:04:01

  经济日报

  首先,就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降息,欧洲央行的新闻公报解释说,根据对欧元区通货膨胀前景、潜在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传导力度的最新评估,央行会议决定在维持利率稳定9个月之后,正是适度放宽货币政策限制的最佳时机。

  几个重要数据支撑了欧洲央行的利率决策。根据欧洲央行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0.9%,明年增长率将达到1.4%,略低于今年3月预测的1.5%。此外,今年欧元区通胀率预计达到2.5%,高于之前预估的2.4%;明年通胀率会降至2.2%;2026年通胀率预计为1.9%,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水平。

  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领先指标显示短期内经济增长和风险同步,随着薪资增长放缓、物价压力也逐渐消退,预计截至今年年末,欧元区通胀率仍会在当前水平徘徊。但通胀水平是否就此下降,还有待观察。这也是为 什么欧洲央行表示不对任何特定利率路径作预先承诺,这意味着该行不会在7月连续降息。但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今年还会再降息40个基点。

  市场普遍认为,欧洲央行调整利率政策,为长期低迷的欧元区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预计今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可能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其次,欧洲央行降息有可能成为全球货币紧缩政策的拐点。欧洲央行时隔4年多再次下调利率,最终放弃了货币紧缩政策。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央行最先开启降息,预示着主要经济体多年来背负的沉重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消退,目前已进入调整基准利率的窗口期。因此,欧洲央行调整利率政策带来重要的风向标作用,随之,以七国集团(G7)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会先后降息。实际上,一些国家早有动作,瑞士在3月降息,瑞典在5月跟进,墨西哥等中南美的部分央行也已经加入降息行列。

  研究表明,按消费者物价计算、加权平均得出的“世界物价上涨率”在4月为5.1%,与2022年9月9.5%的高峰相比大幅减缓。虽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价动向存在差异,但从发达国家来看,其物价上涨率今年仅为2.9%,已经下降到俄乌冲突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相关报告指出,如果全球通胀趋缓持续下去,各国央行应采取措施逐渐放松货币紧缩政策。但唯独日本与众不同,日本央行在3月放弃负利率政策,债券市场出现了日本央行7月进一步加息的预期。

  话虽如此,市场还是紧盯美联储的动向。从去年年底开始,美联储一直放风称随时可能降息,但始终没有行动。飘忽不定的美国货币政策已经成了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美联储多次表态说,今年可以在保持高利率的同时配合通胀放缓,放松货币紧缩程度。眼看时间过半,美联储仍在寻找货币宽松的空间。研究数据表明,当前作为基准利率指标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诱导目标已经达到5.25%至5.5%,超过了雷曼危机前的水平。鉴于通胀隐忧依然明显存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提出的年内降息次数展望有可能有所减少。最新市场预计,美利率预计将维持在年利率5.33%的高位,美联储将在6月和7月的议息会议上继续“按兵不动”,最早可能在9月首次降息。

  如果美国迟迟不降息,其他西方国家的降息决策将会更加谨慎,既要避免通胀回潮,又要防止汇率出现剧烈波动。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分析,欧洲央行本次降息并不代表一系列宽松措施的开始。因为核心通胀的下行趋势并不明显,欧元区工资增长仍处于高位,通胀预期尚未完全正常化,而且外汇贬值风险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郭建

  此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数次发文,强调必须要深化行业性、系统性腐败治理。2月23日发表的《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文共3500多字,8次提及央企。外界分析认为,此文释放了强化央企监管的鲜明信号。

  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分析,随着风电、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作为配套环节必将点燃下一个风口,前景是“无边的”。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讲话,黄莉新、刘捷、彭佳学、陈奕君、刘小涛、陈金彪、卢山出席。会上,杭州市、金华市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先后发言,结合学习考察情况和工作实际,谈感想、找差距、说举措、谋未来,不时引发现场共鸣。

  就在不久前,《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明确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为广东的下一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更早,深圳拟以千万元重金补贴电化学储能项目,进一步拉高城市竞争的“水位线”。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17个常住人口增加的省份中,有9个省份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其中既有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也有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云南等省份。

  中新经纬梳理了24家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上市银行,24家银行中,仅江阴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息差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其余22家均有所下降。多家银行在年报及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净息差下行压力依然是2023年经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蔡宛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