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产能过剩”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望海楼·看清“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企图④)

来源: 新华社
2024-06-13 15:07:48

  在日前举办的广交会上,以外贸“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成为明星。“全世界都对中国绿色技术感兴趣。”美国进口商史蒂文·塞利科夫说,他很愿意在中国寻找商业机会。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受到许多国家欢迎。然而,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又搬出抹黑唱衰中国的那一套,炮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诬称中国以“过剩产能”冲击世界经济,歪曲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正常的经贸关系。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过剩了吗?看市场需求: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达约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光伏装机需求量也将大幅增长。目前产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何来“过剩”一说?看产能利用: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在产能利用率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英国行业新闻网站“这才是汽车”分析,2023年,中国比亚迪集团、特斯拉上海工厂和上汽集团等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这一水平处于合理区间。有外媒指出,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并不高,特别是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制造商产能利用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如果中国电动汽车真的‘产能过剩’,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很多巨大的停车场塞满了卖不出去的新车”。

  这些人真正的担忧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产品在全球市场广受欢迎,对电动化转型相对迟缓的美国本土行业产生较强冲击。在这一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产业赛道上,发现中国领先了,美方便操弄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惯常伎俩,一边搞“小院高墙”,一边泼脏水、下绊子。当美国有竞争优势,就大谈自由市场;如果没有,就搞保护主义,甚至抹黑其他国家。

  多年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不断通过“退群”“毁约”等单边主义行为破坏全球多边贸易秩序。以新能源产业为例,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多可获7500美元补贴,但整车必须在北美组装,且不得包含任何由“受关 注的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这是赤裸裸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引发了欧盟、日本以及韩国等其盟友的强烈不满。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实质性问题,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为阻挠中国物美价宜的绿色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表面上保护了其国内市场,实际上不但损害本国消费者利益,更会影响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效率,破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拖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彭博社近日刊文指出,过去10年美国采取钢铁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未阻止美国金属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还增加了美国经济其他领域成本,降低了行业竞争力,若将这一政策应用于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推动资源自由流动、市场贯通融合、成果广泛共享,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以“产能过剩”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无法拯救美国相关产业,只会阻碍双边和多边国际经济合作。正如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所说,保护主义不会带来长期成功,“如果我们在日益严重的保护主义中寻求财富,是步入歧途”。

  近年来,新疆(含兵团)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达87.6%以上。其中,全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超过80%,北疆更是有95%的棉花通过机械采摘。

  “从顶层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到商业模式创新,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利时中欧数字协会联合创始人克劳迪娅·韦尔诺蒂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例指出,从5G高清赛事直播的冬奥列车、氢燃料电池车到智慧餐厅等,诸多创新技术集中展示了科技如何造福人类,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韦尔诺蒂由衷感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显著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

  自2020年1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始终密切关注着病毒的一举一动。

  <strong>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strong>科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清华大学要继续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主动请缨”的责任担当、“打虎上山”的大无畏气概,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敢于跨过科技创新领域的“鸭绿江”,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营建健康学术生态、实现有效学术治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完善学科交叉管理机制,针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突出“从0到1”原创导向,加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部署,强化对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学探索的支持,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优化重大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创新机制,不断产出“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大学和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建议提到,鼓励支持绿色包装新材料技术攻关,进一步引导支持包装、物流和电商等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开发更低成本的可循环快递箱、全生物降解包装袋、可循环集装袋、可降解胶带和餐盒、免胶带纸箱等绿色包装,以更低成本绿色包装材料的持续创新为规模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strong>理念为先,加强中非知识共享与实践。</strong>长期的中非发展合作实践蕴藏了丰富的创新知识,双方提炼建构、研究阐释、实践传播中非发展知识体系,有利于增进思想共通和文化共兴,强化中国与不同非洲国家、不同次区域以及非洲联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非深化传统友好、推进互利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加强中非和平安全共同体建设,可以为中非合作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张克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