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搬走”到“再回来”,甘肃民勤沙海“梭梭苗”甘守家园

来源: 舜网
2024-06-16 18:27:41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

  “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 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完)

  号称“全球最大纯商业体”的“武商梦时代”被视为武汉商业和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今年春节期间,我曾来到这个刚刚开业的商城,见证了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五一前夕,我再次来到这里,发现商城人气依旧旺盛,与春节期间可谓不遑多让。

  姚志波于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任五常市委书记,2014年3月调任黑河市委常委、北安市委书记,后任黑河市委副书记、北安市委书记等职,2018年12月被调整为黑河市委副厅级干部,2022年8月19日通报被查。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11日报道,法瑞尔在出发前表示,此次访华他将致力于“推动解决悬而未决的贸易障碍”,“大力提倡全面恢复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畅通无阻,涵盖所有行业。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也符合澳大利亚出口商和生产商的利益”。法瑞尔抵京后在机场停机坪向随行记者表示,他希望带着解决方案返回堪培拉,“没有什么比澳中两国之间牢固的贸易关系更能促进地区和平了”。他同时重申,在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争端时,将优先考虑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据《天津日报》今年4月报道,今年伊始,天津市委组织部正式启动实施“瞪羚淬炼”,先后推进从市级机关、市管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担任党政正职,从驻津高校、市属高校和重点园区择优选派50名干部人才进行双向挂职等工作,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培养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持续充盈各级年轻干部“蓄水池”。

  2023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我国干部管理是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建设,当前“70后”省委常委、“80后”厅级干部与“90后”处级干部已不鲜见。

黄玉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