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温天气为何频现?

来源: 凤凰网
2024-06-20 06:27:05

  6月18日白天,京津冀等地出现35—38摄氏度高温天气,未来三天,京津冀及河南、山东等地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

  6月18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0多天发布高温预警。预计6月19日白天,新疆沿天山地区、陕西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北京中东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辽宁中西部以及广东中西部、海南岛北部等地有35—36摄氏度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为何频频出现?今年夏天会不会出现破纪录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进行了解析。

  北方高温频现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分析,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温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的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同时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 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条件下,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

  郑志海介绍,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高温发生的气候背景。同时,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结束,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且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已呈现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等特点。

  全国区域高温过程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1981—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3.3次,2011—2020年增加至4.1次。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同时,平均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区域高温过程平均强度也以每10年6.2%的速率增强(相对于1991—2020年平均强度)。

  “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表示,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新冠疫情近年来重创全球旅游业,给不少旅游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国家带来不小冲击。随着中国宣布将逐渐恢复中国公民赴具备条件的国家旅游,把中国视作旅游业重要客源地的中东多国旅游市场充满期待。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医务人员面临着新冠感染和服务量激增的双重压力。通知对公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岗人员核增一次性工作补助、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强化保障和统筹调配、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帮扶慰问机制、落实职称倾斜政策、保障医务人员执业安全、强化正向激励宣传等七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天津其他各区也都借助春节消费旺季,积极展示展销优质特色年货商品,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创新更多沉浸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新场景,进一步提振节日消费。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年货市场在元旦期间正式迎客,窗花、吊钱、对联、彩灯、中国结、聚宝盆纷纷开卖,年货产品种类繁多、一应俱全,大小各异的“兔元素”福字,以及杨柳青元素的剪纸、兔年卡通玩偶等受到消费者追捧,街区还开展舞龙、秧歌、年画制作等民俗文化演出活动,进一步增添年味。

  据介绍,中银(香港)金边分行于近日发行ESG领域的“社会责任存款”,发行总额为2000万美元,首期1000万美元已全部完成募集。产品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发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中国和柬埔寨两国客户的积极认购。此次所募集的资金将投向以提升社会基础生活设施、基本服务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项目建设中。本次发行的“中银金边-社会责任存款”产品为东南亚区域首个经过独立第三方国际机构认证的ESG社会责任存款项目。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6日电 6日,央行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总体保持增长。

  从客流构成看,预计探亲流约占春运客流的55%,务工流约占24%,旅游和商旅出行分别约占10%,不少高校已在春运开始前放假,相比往年占比相对较小;自驾车、城际拼车、定制客运等出行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小客车日均流量约为262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3.6%。从时空分布看,预计节前以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及主要劳务输出省份迁移为主,探亲流、务工流叠加,客流强度有所提升;节后则以主要劳务输出省份及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聚集为主,返程客流相对错开,1月27日(正月初六)和2月6日(正月十六)前后将出现两个返程高峰。

黄孟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