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材料IPO企业首超200家,6月首周终审23家创年内新高,“三中一华一海”居高位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6-12 09:04:05

  财联社6月12日讯(记者高艳云)距离4月12日新“国九条”发布将满2个月,政策效果显现,IPO去库存加速态势明显,今年来终止IPO审查家数已达207家,在审数量下降明显。

  上交所企业上市服务信息显示,截至6月9日,今年以来,已公布终止审查企业207家,上周(6月3日至6月9日)新增23家终止;各板块在审企业共469家,上周减少26家。沪深北三家交易所本期无新增申报企业,沪深北三家交易所今年新增申报企业仍为2家,且均为北交所;今年以来,上市企业40家,融资合计278.77亿元。周环比来看,上周新增2家企业完成上市。

  无论是上周IPO终止数量,还是上周的在审减少数量,均创出年内单周新高。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新“国九条”威力强大,交易所优化上市条件等配套措施更是效果明显。

  207家终止,上周新增23家终止

  截至6月11日,今年,终止IPO公司数共计207家。终止IPO公司数最多的原因为撤回材料,共206家。

  终止IPO公司数最多的板块为创业板,共59家。 此外,科创板终止有59家,深主板29家,沪主板41家,北交所44家。

  终止IPO公司数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共152家。其他终止较多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22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终止有10家,批发和零售业终止有4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有3家。被终止的2家金融业企业是药都银行和新湖期货。

  作为市场最热门的行业,锂电等新能源行业政策收紧、产能过剩,IPO终止企业不在少数。今年以来,有20家以上锂电企业更新IPO进度,其中有17家IPO搁浅,其中的8家因撤回材料终止,分别是双登股份、京阳科技、昆仑新材、华一股份、江铜铜箔、杰锐思、诚捷智能、吉锐科技;9家因财务资料过期中止。

  469家企业在审,单周减少26家

  易董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共计469家公司在审。其中,在审公司数最多的板块为创业板,共165家,其他板块情况为科创板(66家)、深主板(60家)、沪主板(87家)、北交所(90家)。

  目前IPO在审最多的券商依然是中信证券,在审数量为61家,预计募资总额为821.93亿元;其他IPO在审家数居前十的券商为中信建投(39家)、民生证券(32家)、海通证券(28家)、国金证券(28家)、中金公司(27家)、国泰君安(26家)、华泰联合(25家)、招商证券(19家)、广发证券(11家)。

  新“国九条”系列政策显威

  新“国九条”的发布,以及后续交易所等配套措施的推进,对IPO市场发行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4月12日,被誉为新“国九条”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发布,关于IPO方面内容,其中明确提到,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

  同日,沪深交易所优化上市条件。

  上交所拟完善主板上市条件,适度提高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市值等指标。一是将第一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净利润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指标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二是将第二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5亿元;三是将第三套上市标准中的预计市值指标从8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指标从8亿元提升至10亿元。

  深交所新修订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适度提高创业板第一套上市标准的净利润指标,将最近两年净利润指标由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并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突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适度提高创业板第二套上市标准的预计市值、收入等指标,将预计市值由10亿元提高至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1亿元提高至4亿元,支持规模、行业及发展阶段适应创业板定位要求的企业上市。

责任编辑:韦子蓉

  徐雄俊进一步强调,从全球的营销情况来说,体育营销确实是效果比较好的,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只要做就能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法子英、劳荣枝案中一名受害人妻子朱大红的法律援助律师刘静洁在一审后就直接对媒体表示,她认为,劳荣枝有强大的意识和非凡的表演才能。劳荣枝以其柔弱的表现欺骗所有人。劳荣枝在法庭里声泪俱下说自己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她却养着狗,还学钢琴、学画画,根本没有想到那些受害人的家属。

  从全球来看,进入2022年以后,新冠并非直接死因的病例越来越多,新冠造成的死亡特征已与大流行早期不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报告指出,2022年4月~9月,在美国新冠总体死亡率下降的同时,“新冠促成死亡”的病例占比却在增加,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表现最为突出,从2020年时期的9%增至23%,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医院之外的养老院或长期护理机构。

  唐金陵指出,香港的教训是早期没有及时对病人进行分流,很多轻症患者被医院收治,在疫情大暴发时期,即使香港能拿出现有三万张病床的三分之一收治这些新冠病人,也远远不够。而且,医院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对汹涌而来的新冠病人,忙乱中不排除在住院病人中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这些住院病人本来就有疾病,一旦感染新冠更容易死亡。“香港医院在疫情早期发现大量医护人员感染,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前述病毒学家指出,不建议高危人群居家隔离。对于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患者或80岁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发烧,还是应立即就医。医院要将床位准备好,同时当病人康复,具备出院条件时,也要尽快出院,将床位腾出来。

  在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的北京,北京地坛医院11月20日通报的数据显示:目前在院新冠感染者共60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接近一半,达到268例,其中,80岁至90岁老年患者68例,90岁以上老年患者22例。

王瑞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