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言道|这“关键一横”,获习近平贺信!

来源: 凤凰网
2024-07-01 21:00:30

  中新网6月30日电 “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他指出,“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深中通道是深圳至岑溪国家高速公路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这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历时7年完成,创下十项世界之最。

  “超级工程”,自然有超级作用。

  深中通道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连接起深圳与中山,联通了珠江口,打开了湾区融合的新空间。

  更形象地说,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A”形交通主骨架上,深中通道补上了“关键一横”,曾相隔伶仃洋的珠江口两岸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年来,大湾区建设的每一次重要时刻,都能看到习近平的身影。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就来到广东,他提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他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8年5月,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8年10月23日,他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亲自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

  去年4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他谈到大湾区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深远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今后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去年12月31日,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提到大湾区,并用“勇立潮头”一词为其点赞鼓劲。

  5.6万平方公里的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

  习近平曾说,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如今,“关键一横”落成,勇立潮头的大湾区,又开出了一条新路。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徐 洋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此前,欧美西方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舆论企图把中国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浑水,并抹黑攻击中方的中立立场。但中方多次强调,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我们既不会隔岸观火,也不会拱火浇油,更不干趁机牟利的事。中方所作所为光明正大。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联合早报》称,在中美紧张关系升温之际,各方甚至在考虑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分析战争的结果并调整战略。黄永宏3日表示,亚洲尤其是占全球贸易至少1/4的中美两国一旦发生冲突,将是俄乌冲突破坏力的数倍。因此,他呼吁各方有必要在外交和预防、缓解冲突方面加倍努力,建立信任措施和合作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日本、德国、法国等在苏州投资比例都很高,“以前是货物出口,现在生产能力都面临转移”。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只能跟着走,“因为你订单拿不到,可能只有到越南才能去做”。

  根据教育部消息,当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保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人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泽连斯基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发声,称通话“长时间、很有意义”,而且用了中英文与乌克兰等多语种,显然是非常满意通话的内容与成果。我个人认为,乌克兰总统最期待最在意的,是中国元首的这一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乌关系的政治基础。我也注意到,不少境外媒体都将这句话做进了标题。但要指出的是,这实际是大国外交的一贯立场,中国元首昨天也在通话中谈到此前相继提出的“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等等,其中“四个应该”的第一条,正是“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俄乌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乌克兰方面的最大诉求与目标,正是自身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动荡变革加速演进之际,如果在事关中乌双边关系政治基础的认知与判断上,时不时会有一些杂音、误判乃至糊涂认识,中国元首昨天的再次强调,确实收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也确实让通话对象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2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召开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闻会上坦率称,解决“卡脖子”技术短板,需要从基础研究上下功夫,从源头上找。3月,国务院发布的机构改革方案中,科技部重组位列改革工作首位,也再度让人们聚焦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的基础研究向何处去?

蔡佩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