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土遗址“生病”怎么治?河南科研团队攻克难题

来源: 国际在线
2024-07-10 12:02:05

  中新网郑州1月25日电(记者 韩章云)考古中发掘的房基、墓葬、灰坑、车马坑、地层剖面等都是珍贵的土遗址。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土遗址极为丰富,而受气候环境影响,土遗址易产生开裂、坍塌、盐结晶、风化酥粉、生物滋生等病害。如何修复中原地区“生病”的土遗址,河南科研团队目前已攻克相关技术难题。

  1月25日,为期2天的2023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研讨会持续在郑州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闫海涛介绍,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在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有成功修复案例。

  “狭义的中原地区是指河南地区,广义的中原地区则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及山东西部。”闫海涛表示,上述地区土遗址极为丰富,仅第八批国保单位古遗址中,中原地区就占据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闫海涛介绍,由于气候环境原因,我国南北方的土遗址病害并不相同。南方因温暖湿润,土遗址主要存在风化酥粉、盐结晶、生物滋生等材料病害,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遗址主要存在开裂、掏蚀、滑坡、坍塌等结构病害,而中原地区冷暖干湿交替、变化频繁,土遗址存在材料病害和结构病害多重病害,“治理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针对中原地区土遗址的病害具体情况,闫海涛团队从保护材料研发、岩体工程技术两个方面着手突破。

  闫海涛称,团队研发出适应于中原地区土遗址特征的“灌浆修复材料+防风化加固材料+防霉菌材料”,并成功应用于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修复。与相关单位合作联合攻关成功探索出“土遗址结构加固+止水防水+温湿度控制”集成技术,并在中原地区重要土遗址保护过程中得以实践验证。

  目前,上述技术已取得成功应用。在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河道存在土体开裂、侵蚀、土体风化酥粉、生物滋生等病害,通过对探坑坑壁嵌入微型桩和锚杆,坑底坡脚采取铅丝石笼加固,使得考古探方更加稳定,避免坍塌危险,而灌浆加固修复、材料加固,则 遏制了遗址本体开裂、风化酥粉等病害。

  在土遗址的修复保护过程中,闫海涛团队坚持以价值为导向的保护理念。他认为,文物的价值有些是文物本体内在的、固有的属性,有些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赋予和构建起来的,比如在保护修复行动中产生文物价值。

  通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闫海涛团队在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材料、工程技术措施、施工工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表示,这些技术将在土遗址保护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也将为全国土遗址保护提供技术参考、贡献“中原方案”。(完)

  索喃次仁1989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从西藏大学艺术系毕业后来到日喀则亚东工作。亚东位于西藏南部的中印边境,远离尘嚣,既见证了西藏近代变迁,也完整保存着传统文化精粹,广袤的原始森林与自然风光赋予了创作者灵感与激情。索喃次仁白天是公务员,为亚东发展付出努力,晚上则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表达他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发展中的亚东。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天津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信创、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串链补链强链,中芯国际大二期、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1.3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快。

  在河北廊坊,“百年百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系列活动,遴选京津冀极具地方特色的150余个非遗项目。雄安新区举办“千年传统根脉大美文化雄安”非遗过大年活动,集中展示雄安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北各大景点景区的活动也应时举办,吴桥杂技大世界举办了新春嘉年华活动,内容丰富的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与游客见面。(完)

  为延长蜡梅产业链,打破蜡梅花期的季节性限制,近年来,静观镇已将蜡梅花通过采花、分级、烘制、蒸馏等特殊工艺,开展精深加工,开发出蜡梅香水、精油、纯露、面膜、手工皂等产品。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珍贵的文物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冠顶至足底),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也是全世界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原因何在?他认为,从联动保护利用来看,西湖、大运河是要素复杂的大型活态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是典型的超大型土遗址,两类遗产都属于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难题,加之各遗产管理体制不统一,管理机制不一样,专业力量不平衡,因此影响了三大世遗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效益的释放。

李丰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