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纳河回雅砻江 傈僳族姑娘在四川深山“画彩虹”

来源: 砍柴网
2024-06-07 22:37:59

  中新社攀枝花6月6日电 题:从塞纳河回雅砻江 傈僳族姑娘在四川深山“画彩虹”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王鹏

  时隔近20年,傈僳族姑娘谷艳的肖像照再次登上了《民族》杂志的封面。两张照片里,相同的是身着傈僳族服饰,不同的是新作品突出的设计感,流露出谷艳团队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的诚意和决心。

  这20年里,她由一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就读的本科生,成为从海外学成归来并致力于传承、推广民族文化的创业者。

  “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早晚会回来。”在法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兼修摄影专业,谷艳于2011年底完成学业告别巴黎,她回到中国西南山区的小村庄——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她对中新社记者说,“父辈徒步走出大山,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来。”

  傈僳族渊源于古老的氐羌部落,历史上因战乱不断向西迁徙,被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是四川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谷艳将傈僳族非遗文化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相结合所创建的工作室名为“阿木诗依”,在傈僳语中意为彩虹。

  这些年,她在三滩村建起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尝试把傈僳族文化元素融入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场景。在她看来,这道“彩虹”是民族文化“出圈”又“出海”的一扇窗。“阿木诗依”傈僳霓裳作品及传承人多次参加国内比赛、展览,傈僳族服饰还走 上T台并获得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机会。

  在法国学习摄影时,走入世界艺术殿堂的谷艳眼界大开,同时也第一次体会东西方艺术感知力的不同。一堂舞台剧封面设计课上,她与几位亚洲同学合作的“一缕青烟”作品被“打不及格”,老师无法理解东方的写意表达。类似的文化冲击带给谷艳的是困惑,也是养分。“这让我更加宽容地看待文化代沟。我们希望让民族非遗融入人们熟悉的场域,民族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看见。”

  从大山走到巴黎,再从塞纳河回到雅砻江,谷艳愈加发现“自己民族文化非常独特”。她曾在欧洲举办傈僳族主题摄影展,也曾用傈僳语诵读法国儿童文学《小王子》,只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民族文化。

  她思考“在更大的视野下”发扬文化,确定了“动静结合”的主旨。静是传统服饰、生活场景等的展示;动是指活态传承。谷艳带领团队为年轻人举办傈僳族婚礼,围着火塘,全方位体验原汁原味的婚俗。在谷艳看来,民族文化的对外表达,更是一种激励。

  几年前,一位傈僳族阿姨看到服饰走秀的视频打来电话,“阿姨是做传统服饰的,她觉得现在年轻人不那么爱穿这些衣服。忽然看到还有年轻人仍然热爱传统,阿姨说她很欣慰。”

  谷艳称自己是民族文化的“搬运工”。2023年6月,她带领传习中心及傈僳族研究会同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设立研学基地,开启“非遗+课题研究”“非遗+研培计划”“非遗+文创孵化”等方面合作。该传习中心在已有14名非遗传承人基础上,又培养了100多位新传承人。“这些手艺和文化,才是最重要的。”谷艳说。

  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谷艳当年几乎走遍西南省份的傈僳族聚居地。近年在推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她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一些明显带有民族符号的饮食、服饰、用具先后‘出圈’,分析背后原因总能找到受众内心对于民族文化的共鸣。”她认为,从历史上,傈僳族就与汉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等西南世居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工作者沟通时在思考,现在是时候将各个民族的文化品牌联合起来,一起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完)

  “团团一生,见证两岸关系”,台湾《联合报》20日一篇评论称,“团团”“圆圆”不仅带来可观的观光、经济效益,还变成孩子心中的大明星、两岸和平的使者。

  没扔下书本,16岁下乡前又已念了高中,1978年张铁林顺利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工艺美院,他选择了前者,背着行李卷,和十几个考上电影学院的西安考生一起上了绿皮火车,其中就有张艺谋、顾长卫、侯勇。

  跟很多人大赛前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不同,张伟丽说每次比赛都有一种度假的感觉,因为终于不用那么高强度训练了,只需要克服降重关即可。

  郑洪将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宪法和监察法的交叉问题上,他的导师擅长宪法研究,教他从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等理论上研究监察委在宪法当中的定位,为他打下了理论基础。而在实践课上,他主要学习到了操作层面和流程的知识。

  马晓光说,据大陆赴台专家介绍,“团团”的病因还需进一步准确判断,鉴于“团团”身体状况暂不适宜再进行麻醉和侵入性检查,且“团团”身体状况在逐步向好,两岸专家达成共识,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采取舒缓治疗方式。同时,根据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积极追溯病因,争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大陆专家将继续和台北专家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实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如果后期还需要大陆专家赴台协助治疗和护理,我们将一如既往提供支持和帮助。

  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杜汉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