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卷上天 车企大佬们怼起来了

原标题:国内汽车卷上天 车企大佬们怼起来了

天美传媒mv免费观看,榴莲视频最新章节-fyDuzl9ECGFGNh-国内汽车卷上天 车企大佬们怼起来了。

前两天的重庆汽车论坛大家刷到了吗?

本以为车企大佬们只是微博吵吵嘴,没想到大佬们来了线下也是火力全开,感觉都吵急眼了。。。

 你看,比亚迪总经理李云飞在发言谈到比亚迪 Dm-i 技术的时候,隔壁吉利副总裁杨学良直接开始玩手机。

 广汽董事长曾庆洪说到纯电车市占率将要超过 50% 的时候,指着下面的发改委官员就是大喊 “ 研究一下,( 油电 )同权 ” ,意思是新能源市场已经占比一半以上的话,就别再补贴新能源车了。

这场面,太刺激了。

大家伙哪见过车企高管们怼来怼去的,大呼过瘾,每条切片都是上千评论,吃瓜吃爽了。

这个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以前都是和和气气的,谁能想到今年这火药味那么浓啊!

 直到脖子哥看了下今年的议题, Em...,好小子,官方引战是吧。

今年的议题是《 激发新质生产力,走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讲可持续发展各家车企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看看今年年初比亚迪干了啥?798 、 998 一个接一个,人家一个月卖的车,甚至还没它一款车型一周卖得多,这怎么玩?

 再看看这说的是人话?友商不生气才有鬼了。。。

这不,借着这次重庆论坛有国家官员到场,大家明里暗里都在表达自己的担忧。

 率先 “ 开炮 ” 的就是广汽董事长曾庆洪,一上来就是拒绝零和博弈,这么卷下去不是办法。

但是,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大堆,结果举的例子脖子哥是真绷不住了。 

“ 本田丰田跟我说,诶,你们( 政府的目标 )不是 2035 年新能源市占率才达到 50% 吗?怎么现在就 36% 了? ” 

曾董直言道,我们的外国朋友都傻眼了。

 只能说咱们中国速度是这样的,曾董得让手下的埃安多帮帮两田的朋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 “ 格局 ” 不就有了嘛。

下一位来到战场的 是吉利。

吉利咱们都知道,他家的内燃机技术确实 nb ,最近领克才刚拿完 TCR 摩洛哥分站冠军。

所以, “ 舒服哥 ” 抱着这么个宝贝肯定不舍得撒手啊。

无论是今年年初的人大提案还是这次论坛, “ 舒服哥 ” 都在孜孜不倦地向大家安利甲醇燃料。

 不过,吉利这次说的有点狠了。

论坛上,吉利反复强调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太卷了!

根据吉利给出的数据, 2023 年,整个市场的终端成交价同比下降了 10%-15% ,到了今年 1-4 月,又快速降了 10% 。

他担心,这么卷下去,要是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就还好。可万一 hold 不住,偷工减料、造假售假等不合规的行为必然会发生。

而汽车怎么说都是和生命安全挂钩的财产,一味的无序内卷后果怎样真不好说。

有了 “ 舒服哥 ” 定调,吉利副总裁杨学良说的就更直接了,除了价值战,他提出了 “ 道德战 ” 的概念。并认为车企应该注重技术、品质、品牌和服务等各方面的竞争,而不仅仅是靠价格优势。

 em...咱也不知道吉利这说的是谁?但是,有人忍不了了。

主办方也是真会安排,紧接着杨总上台的就是比亚迪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

 退一步海阔天空,想一想越想越气,云飞总说着说着直接脱稿回应了道德问题。

他举例, 22 年电池价格飞涨,原料碳酸锂一度从 5 万 / 吨涨到 60 万 / 吨,再加上国家补贴退坡、新能源车当时也还没形成规模化优势,所以当时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各位友商大家都涨价了。

但是现在呢?

 脖子哥之前也写过,现在电池价格暴跌,碳酸锂价格一度跌破 10 万大关,甚至算下来一度电只需要 0.3 元 /Wh ,一整块电池包比起以前起码便宜了一半,这么算下来,现在车价打个 8 折应该不过分吧?

今年年初比亚迪带头降价了,大家咋没降啊? 

“ 电池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为什么没有在产品的定价里面体现出来呢?扪心自问一下,我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的不道德。 ” 

云飞总也是越讲越 high ,接下来主持人采访的时候直接隔空喊话: 

 “ 大家在一块打牌呢,量力而为。有人把牌打出来了,你觉得能跟就跟,跟不了就过,不要置气,也不要翻桌子,还有下一局啊 ” 

 还剧透了一下,今年下半年比亚迪半导体将推出全球产量最高的碳化硅工厂,还会有 20 万以下车型的云辇与大家见面。哎呀,抽屉里的方案太多,技术鱼池的 “ 鱼 ” 也很多,这可太苦恼了。

说这话的时候吉利的杨总就在隔壁,这个吸气。。。

不过说实话,高管们为了内卷的问题吵得那么激烈,我是看的挺爽的。

毕竟,现场吵归吵,但他们吵的东西都是能被我们这些消费者爽到的东西。

就像比亚迪把车子的 12V 铅酸电瓶全系换装成磷酸铁锂电池,实现小电瓶与车身电池同寿命,说不定以后其他车企就跟进了。

 再比如奇瑞,所有车型都是全球车型,同时通过南美的高海拔、东南亚的高湿度、中东的高温、欧洲的不限速高速等等测试,还带全车终身质保,这个能卷到普及,咱们怕不是做梦都笑醒。

目前这两家车企的做法也都理所应当地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而且,只有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从价格战中逐渐转变成 “ 价值战 ” 。

会上的数据显示,中国车企 21 年渗透率只有 40% ,到现在的 60% ,每 100 个消费者就有 60 个会选中国品牌的车,不分能源形式,这与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正正吻合。

一味抗拒内卷,躺在功劳簿上吃饭,何尝又不是与嘴上 “ 发展新质生产力 ” 背道而驰呢?

责任编辑:随心

文章内容举报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与财务状况捉襟见肘、融资续命的造车新势力不同,作为燃油车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头,大众汽车虽在2022年整体交付量有所下滑,但却并不缺钱。大众汽车财报显示,2022年,经过优化的车型和价格策略仍使大众汽车的年销售额达到740亿欧元,2021年这一数字为680亿欧元;经营净现金流提高至19亿欧元,2021年这一数据为3亿欧元;税后利润增长2.6%至158亿欧元。/index.p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