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站:“超级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来源: 雷科技
2024-06-17 20:20:56

  中新网广州6月16日电 (郭军 张艳红 戴鸣)近日,位于广州市西南部的广州南站,一趟趟高铁列车驶进又驶出,一派繁忙景象。记者从广州南站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30日,该站开通14余年来,累计到发旅客达14.7亿人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南站“超级枢纽”的地位日益突出。

  据了解,2010年1月30日,广州南站正式开通运营,是当时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铁枢纽。广州南站站房面积约48.6万平方米,相当于7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候乘区面积约10.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15台28线。站房共五层,构 成一个立体综合的交通枢纽。

  如今,广州南站连接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始发列车直达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从广州南站出发,1小时内可达大湾区主要城市,4小时内覆盖粤、桂、滇、黔、湘、鄂6省区主要城市,8小时内直达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

  2023年,广州南站本站合计到发旅客约1.82亿人次,日均到发旅客约50.3万人次,均为2010年的18倍;日均开行营业列车436.5对,是2010年的13倍多。2023年4月29日,广州南站单日到发旅客86.5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广州南站开通运营以来,广州南站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站商圈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企业。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年编制的《广州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广州南站周边约4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将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客厅与门户枢纽经济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新极核、广州市南部中心区。

  “广州南站地区的发展变化与广州南站密切相关。”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新闻发言人戴维国介绍说,“最为密切的是广州南站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由香港新鸿基地产投资建设,如期建成后将直接推进广州南站核心区形成‘东商务、西交通’的发展格局,为整个南站地区发展带来里程碑式的变化。”

  “为适应客流不断攀升,近年来,广铁集团持续对广州南站进行升级改造,全方位提升车站的软硬件服务水平。”广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王海权说。

  2016年至2022年,广铁集团先后对广州南站进站引导标识进行了三期改造,对空调系统进行两次扩容,对视频设备进行高清改造;2018年,广州南站一层中转换乘区开工建设,这部分面积约2.8万平方米,较原先换乘区候车人数增加三分之一,同时也有效解决换乘客流和进站客流对冲的问题;2022年,广铁集团按照大站提质计划,对广州南站的服务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

  为了给旅客提供“全程服务”,广州南站加强与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的合作,打通与地铁的免检换乘通道,设立“空铁联运”品牌服务点;增设3个快捷接客停车区,方便旅客使用。

  “2023年9月以来,我们组织技术力量,重点对广州南站及沿线站房雨棚钢结构、站台、厕所、屋面、照明等进行达标整治。”广州南高铁房建车间主任梁炳才说。

  以往,广州南站在高峰期每天发送旅客40多万人次是常态,最高日发送47.2万人次。广州白云站开通后,广铁集团对广州地区的高铁运力进一步优化,缓解了广州南站的大客流压力。

  今年5月,广州南站新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启用,面积近2000平方米,功能进一步完善。其中,新指挥大厅面积达617平方米,实现辖内47个客运营业站生产组织的统一调度指挥。同时,多项信息化系统融合程度、现场分析盯控作用进一步提升。(完)

  这个春节假期,由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台湾裕隆集团所属中华汽车公司共同组建的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加紧赶工车间产能升级项目。

  目前,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存在对上同决策脱节、对下同部队脱节、对外同对手脱节的问题,其根子还是同实践脱节了。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必须打通军事理论对接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应着眼发挥作战实验预实践功能,统筹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牵引、以联合作战实验室为主体、以军兵种典型能力校验为支撑的作战实验室体系,为创新概念、设计战争、检验战法提供平台支撑。应基于作战实验体系开发我军军事理论创新的“元宇宙”,搭建起以智能体为内核、大数据为驱动、涵盖全维多域的预实践环境,推动军事创新向基于系统思维构设作战场景、基于工程化思维设计行动方法、基于系统平台实验验证转变。应基于作战实验体系,架设战略战役演训桥梁,逼真模拟强敌对手、我军装备、战场环境,让崭新概念、创新战法与部队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实化作战方案的层级关联、跨域关联、内外关联和新质嵌入关联,强化实案力量融合、要素联动、能力叠加、行动联合、效能聚优的体系研练,真正实现由“纸上谈兵”到“沙场点兵”的转变。

  完成科幻题材影视“破壁”

  2022年,西部陆海通道建设逆势提速,为春节期间跑出“加速度”奠定基础——

  中国庙会是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与西方狂欢节、万圣节等相比,这些节日均源自宗教且在历史发展中扩展内涵,加入本地文化特点,内容丰富多元,是各地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延伸;不同的是,中国庙会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许多地方的庙会是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确定日期,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举办。因此,中国庙会往往与农历“二十四节气”相呼应,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

蔡毅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