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7辆合资格私家车就有1辆参加‘港车北上’” ——专访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29 16:37:21

  中新社香港6月28日电 题:“每7辆合资格私家车就有1辆参加‘港车北上’”——专访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每次乘飞机外游或公干,飞机将要降落香港国际机场时,看到宏伟的港珠澳大桥(简称‘大桥’),都令我有‘回家真好’的感觉。”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曾这样描述大桥给他的印象。

  适逢香港即将迎来回归27周年,林世雄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桥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简称“高铁香港段”)这些国家基建,不仅为两地民众带来方便,更将香港与国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区政府会用好背靠国家、联通世界的优势,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物流枢纽的地位。

  去年7月1日零时起,“港车北上”正式实施,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可在无须取得常规配额下,经大桥往来香港与广东省。林世雄表示,“港车北上”深受香港市民欢迎。截至今年六月中旬,已有超过6.4万辆香港单牌私家车持有效许可证经大桥“北上”出行,即大约每7辆合资格的私家车中,便有1辆参加“港车北上”。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大桥出入境车辆突破1000万辆次,“港车北上”已成为推动大桥车流的主 要动力之一。每逢节假日,大桥香港口岸甚至会出现堵车现象。

  林世雄指出,一年来,特区政府持续优化“港车北上”,并密切留意大桥在节假日高峰时段的通关和交通情况,与中国内地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提升口岸通关能力。香港口岸方面,特区政府通过灵活调配人手、优化工作流程、运用创新科技,以及加开额外的私家车清关亭等措施,应对节假日车流增加。“我们得悉,大桥珠海口岸方面也正优化口岸设施和安排,包括增加小客车验放通道、提升设施验放效率、现场疏导等,期望为大桥使用者带来便捷出行体验。”

  谈及备受关注的“粤车南下”何时实施,林世雄表示,特区政府欢迎内地访客来港,推动人员顺畅流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特区政府正与内地有关部门积极探讨“粤车南下”整体方案。香港机场管理局亦正在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兴建自动化停车场,供广东及澳门非营运私家车经大桥来港使用,预计首阶段建造工程于2024年年底前完成。有关“粤车南下”计划详情将适时公布。

  今年是高铁香港段开通六周年。自去年1月恢复服务以来,高铁香港段乘客量稳步恢复,超越疫情前水平。今年前五个月,高铁香港段平均每天接载近7万人次乘客,较2019年的平均载客量升五成。今年6月15日,高铁西九龙站开通了来往湖南省张家界市、凤凰古城等旅游热点的列车,还开通了往返北京、上海的“夕发朝至”动卧列车。

  “26公里长的高铁香港段连接超过4.5万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络,是大湾区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巩固了香港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林世雄回忆说,他在特区政府路政署任职期间,曾有长达十年的时间专责推动高铁香港段这个划时代的项目。特区政府和高铁香港段的港方营运者港铁公司,会继续与内地相关部门紧密沟通和协调,持续优化高铁香港段的服务,充分发挥高铁香港段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两地人员有更深、更广的交流和合作,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

  此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发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收获新成果。围绕数字经济重大战略,创新推动全国首个数据流量园落地山西。2022年,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在中国互联网大会获评“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特色案例。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打造“一谷多园”,形成遍布全省6个市、“1+5+N”园区布局的数据流量谷。按照“轻轻联动、前轻后重、数实融合”的思路,对接北京、上海及长三角智能制造数字企业,以打造“智造园区”“综合能源岛”等项目为重点,推动数字智造企业和项目落地,助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生态发展。

  青海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截至目前,青海省8个市州、82%的县(区)均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随时都准备好了!”台湾雄狮旅游董事总经理黄信川日前表示,两岸若能复航,对岛内旅游业者而言将是疫情过后的一针“强心剂”。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邢翀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目前,三峡枢纽河段阴雨寒潮来袭,通航部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做好交通管控安全预警,加强重点水域现场维护,护航船舶安全有序通过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完)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您曾指出,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问题。您如何理解“两个结合”?</strong>

黄俊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