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别全交给AI来做主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26 21:54:54

  ■ 视点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有7个省份首次迎来新高考,考试、命题、招生等方面的变化,让志愿填报难度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用AI报高考志愿,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跟往年一样,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都会收到AI辅助报考志愿的广告。与此同时,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毋庸置疑,用AI填报志愿自有其优势。输入高考地区、考试分数、区域位次、兴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张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议的大学、专业和录取概率一应俱全。这不仅省时省力,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因信息差造成的盲目报考。

  其实,若把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用于了解某个区域一定分值情况下有哪些专业方向可供选择。其底层原理,跟教育部“阳光志愿”的志愿填报服务,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为考生志愿选择和填报提供参考。

  但如果志愿填报全靠AI,让AI由辅助工具变为做出决策的主体,成为考生的“全权代理”,就未免拿高考志愿填报太不当回事了。

  单从技术角度而言,AI填报志愿的局限性也很明显。AI的决策有赖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算法的科学性。这其中,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使AI的选择“失真”。

  再考虑到高考填报志愿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决策过程,各种数据分析的结果,最终恐怕抵不过考生兴趣爱好、专业偏好、地域倾向等影响。而这些主观因子,恐怕也很难准确量化并最终体现到AI的决策中。

  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AI工具或可以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参考,但至于到底要去哪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需要在兴趣、专业前景、自我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绝非AI可以做主。

  <strong>春运仍在继续,和谐号、复兴号向着春天飞驰,奔往高质量发展新的高潮。年轻的“高铁医生”们也不停歇,奔忙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化作交通强国愿景中一处处具体的坐标。</strong>

  从赛场回到训练场,中队长王志丹知道单纯的安慰没有意义。他让潘银墅带着原班人马,继续结成训练对子,并立下约定:每个队员都结合参赛体会,梳理出自己的短板弱项,总结学习别人的成功做法,日后再上赛场拿回荣誉。

  原来,这张图纸的设计已经是在五年前了。和这张图纸一样,这一本厚厚的手稿里,全都是从企业创立时开始,所有研发人员关于未来外骨骼机器人的想象。有的能够帮助失能人群重新站立或者可以帮助增加弹跳,还有的无需动力,通过匹配肌肉和骨骼就能够减轻行走疲劳感。但是由于当时整个产业还处于初创期,不仅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数据支撑。

  <strong>在线问诊、慢病管理,精心呵护客户健康</strong>

  一家制造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负责人田文倩向记者透露,对于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企业会担心年龄大的员工体力跟不上、熬不了夜,而且年轻人有冲劲,没有家庭束缚,能更好地冲业绩,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在企业眼中“性价比不高”。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直接点名了希望数学、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美国大联盟等多项违规竞赛。

林明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