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戏影诉说千古事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03 04:07:06

  有文字记载的皮影戏最早形成于北宋,起源于我国北方,南宋时随宋室南迁传入江南,后在江南兴起。《梦梁录》载:“更有弄影戏者,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该记载记录了京都临安皮影戏在用材等方面的变化,皮影戏也被称为“羊皮戏”,也从侧面表明当时皮影戏的普及。

  南宋时,海宁(时称盐官)隶属杭州,离京都不过数十里。皮影戏也是在南宋时期传入海宁,之后落地生根,繁衍不息,一直演绎至今。皮影戏在海宁称“羊皮戏”,兼之海宁为丝绸产地,视养蚕为神事,祈蚕神蚕花的风俗极盛,皮影戏迎合此俗又称为“蚕花戏”。元代后,皮影戏在海宁已成为常规演出活动,明清时期渐趋兴盛。清代查岐昌有《古盐官曲》诗云:“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描述了当时海宁皮影戏的繁盛之况。

  民国初期,海宁全县有皮影戏班11个,皮影艺人近百名。最有名的是周王庙魏柏荣领班的“阿州班”和斜桥的“郎家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还存4个业余戏班。之后的皮影戏活动,是以皮影戏艺人为主,组建皮影剧团进行皮影戏演出活动。2006年5月,海宁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宁皮影的人像以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绘就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人情味、少夸张、近实像。影偶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间特色。影人形体上装钉翎管,插上竹签棒,人物关节用线缝接,同时采用头像和躯干分离法,便于灵活操作,为全国独有。

  皮影戏传入海宁后,与当地“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戏曲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婉转优雅,配以笛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为海宁方言,融入海宁本土的韵律,迎合了当地观众的口味。

  皮影前台有上手(主演)、下手(助演),两位演员合作表演,每人操纵一个或多个影偶。海宁皮影戏表演中,影人转身、翻、跳,十分灵活,运用自如,武戏中的持刀枪、挥拳格斗、挑头(砍头)等高难度武打动作尤为精彩,是江南皮影戏的一绝。皮影后台负责击鼓配合,根据表演内容,诸如进场、出场、上朝、审堂、启幕、落幕等,配上固定的专用曲牌,以增强表演效果。

  曲牌是皮影戏表演时的一种专用乐曲,其名称有艳阳天、太极阴阳、祥云万道、倒 地煞等。海宁皮影戏整个音乐曲牌曲调有近百种,现保留的仅有40余种。海宁皮影戏擅长表演神话剧和武打戏,剧目丰富之程度非其他类别戏剧所能比拟,1956年曾统计有303出,200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整理有243出。

  海宁皮影戏“以皮制人、以光作影、以卷为本、以影作戏”,工艺造型精美、声腔独特优美、曲牌剧目丰富,所谓“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千年来在传承和创新中自成一派,成为中国皮影南方流派中的杰出代表。

  德国DAX30指数收涨0.11%,报15150.03点。法国CAC40指数收涨0.02%,报7097.21点。意大利富时MIB指数收涨0.83%,报25435.75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0.05%,报7765.15点,富时250指数收涨0.60%。

  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去年12月至今,该医院累计收治新冠感染住院患者上万人次。医院打破科室界限,合理配置全院医疗资源,分层分类开展救治。

  据法国媒体报道,法政府和军方高层25日晚间就是否向乌援助“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展开讨论。法军方高层质疑,在乌军不得不受训使用各种复杂的西方武器之时,提供该型主战坦克是否真的有帮助。

  在各地过年的台青和台生也通过镜头表达新春祝愿。在大陆创业多年的台青徐韬返台与家人团聚,他期盼两岸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浙江临海潭子茶屋负责人陈彦桦则希望,更多台湾青年主动融入祖国发展,让两岸青年间的合作“兔”飞猛进;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台生曹耿豪留校过年,他说,大陆的伙伴都对自己照顾有加,让他在此有了家的感觉,倍感温暖。

  新春佳节里,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厦门市驻防分队以亲和力十足的“消防人偶”为宣传新途径,拉近森林消防宣传与民众的距离,同时激发民众学习森林消防安全知识的兴趣。

  今年春节档呈现“二超多强”的格局,《满江红》《流浪地球2》以26.4亿、21.9亿断层式领跑春节档,合计贡献了春节档6成左右的票房,此外《熊出没·伴我“熊芯”》收获7.6亿票房,同样表现亮眼。

赖美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