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13 14:11:39

  【文化评 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9月15日,李文录的销售团队在网上看到客户发布的电动观光车采购需求,这是一个“金牌”询价函,始终在采购界面上排名第一。“通过分析客户的采购意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准客户,我们下定决心重点开发这个客户。”徐女士说,当时,网页上报名的名额已满,他们不想放弃,第一时间去找客户的其他社交账号,写了封信发给客户。

(德里森)

据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考证,拐子马一词最早出现在宋真宗的诏书中。在北宋,拐子马阵是阵法,拐子马则是大阵的左右翼骑兵。拐子一词,宋人常用,即指左右两边。“这一词语竟跟随着中原和华北地区一同沦陷。”

对于现场观战的卡塔尔老百姓来说,真的是有一万匹CNM在心中奔腾。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五柳七

作为Instagram粉丝数量最多的两个人,C罗和梅西的影响力已经无人能匹敌

骆伦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