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千年瑶绣走向世界

来源: 能源网
2024-06-03 13:54:45

  中新社贺州6月2日电 题:广西千年瑶绣走向世界

  作者 韦佳秀

  图案在脑海中成型后,运用瑶绣“反面挑花”技巧,让针线在指尖“飞舞”........在广西贺州绣娘李素芳的熟练操作下,一幅栩栩如生的绣花图样就完成了。从事瑶绣保护传承十几年来,李素芳通过手中的针线,让传统瑶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舞台。

  瑶族刺绣技艺已延绵近千年,2006年10月,以贺州瑶族服饰为代表的瑶族服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素芳是土生土长的贺州瑶家人,也是贺州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李素芳生于瑶绣世家,从小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瑶绣技艺。2008年,在外务工的她回到家乡开了一家瑶绣工坊,正式接过母亲手中的绣花针。 几年时间里,她梳理总结了贺州市不成体系的瑶绣绣法,掌握了当地六个瑶族支系的服饰制作工

  李素芳介绍,贺州瑶绣以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为料,用黑、蓝、白布打底。“贺州瑶绣的特点是‘反面绣’,即从布料反面下针,在绣品正面呈现图案。”她说,这个工艺做出的绣样更加立体、生动,但难在挑花的手要准、稳,一旦绣错一步就要重来。

  2016年,李素芳在当地建立瑶族服饰传承基地,带动500多名绣娘居家就业。目前,该基地每年可生产瑶族传统刺绣和织锦1.2万多张,生产传统瑶族服饰2100余套和手工艺品5600多件,每年每户绣娘家庭增收在5000元至40000元人民币之间。

  同年,李素芳制作的《瑶族盘王印章》和《年年有鱼》两种瑶绣图案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装饰在笔记本封面,赠送给各国官员。贺州传统瑶绣产品也由此走上世界舞台,远销法国、美国、泰国等国家。

  近年来,李素芳大胆尝试创新,推出潮流时尚的瑶族服饰。“瑶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其服饰上的图案藏着瑶胞的生命情感和历史密码。”李素芳称,在改良过程中,她保留了传统的瑶绣图案,并选用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材质和配色。在她的绣坊,还可看到融入瑶绣元素的抱枕、装饰画、围巾等,产品琳琅满目。

  李素芳还牵头建设贺州过山瑶家非遗文化园,业务分为非遗技艺培训、文创产品生产、服饰文化展示与体验、民俗旅游等四大板块。自2020年正式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在该文化园内接受瑶绣培训的学员已有上万人。

  2023年,作为“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同联合国邮政,以及多个欧洲国家邮政,为李素芳全球公开发行一套以“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和联合国中文日”为主题的邮票与珍藏册。

  对此,李素芳称倍受鼓舞。未来,她将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使传统瑶绣手工艺品更加实用化,让瑶绣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完)

  空间站全面建成,揽月、探火、逐日成果频出……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突破60次,创造了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拂晓报》创办之初,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封锁,各种物资奇缺,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筒油墨、一把油刷、一块木板和半筒“高乐牌”蜡纸,便是全部家当。油墨用完了,彭雪枫卖掉自己心爱的战马,为《拂晓报》买来新油墨。他认为:“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对新闻事业,彭雪枫充满了热爱,曾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去当一名新闻记者。”

  目前越南仅对25个国家的公民实施免签,与之对比的是泰国对60多个国家免签,而能够享受马来西亚免签的国家多达160多个。

  来自台湾苗栗县的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主治医师陈柏叡“西进”大陆逾20年,两次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我在台湾长大,有机会来到大陆求学、安家、立业,拥有了比较顺遂、幸福的人生。”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22颗卫星,实现“一箭多星”的新纪录;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2022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3次,刷新了成功发射的“连胜”纪录。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贸易和金融角度来看,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探索。

陈伯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