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 | 山东大学发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成果

来源: 南方网
2024-06-02 06:57:24

  中新网济南5月31日电 (记者 赵晓) 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座谈会暨成果发布会5月31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儒家思想的当代阐释》《山东文化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十讲》《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论文集》等相关专著论文在现场发布。

  “此次成果发布会,系统梳理了一年来山东大学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表示,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充分发挥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承担了全球汉籍合璧、《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中华文明探源等系列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并于2023年7月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计划”。

  上述计划以系统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为指向,以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格局为特色,致力于打造“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高地。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介绍说,学校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联动推出“人文社科卓越精品支持计划”“中华典籍外译出版工程”等重点工程,设立校内专项培育课题,自2023年以来累计有50余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专项立项。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魏长民出席座谈会并表示,近年来,该省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组织编纂《齐鲁文库》,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着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省最高学府,充分发挥文史见长的优势,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积极作为,取得系列丰富成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山东大学发展建设,同山东大学一道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当天,多位与会专家交流了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和山东省重大项目,包括《十三经注疏汇校》、《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齐鲁文库·典籍编》和《山东文献集成》编纂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说,这些项目都是国家急需、山东急需,把它们承担好、建设好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山东、服务山大。

  据“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杰文介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于2017年启动,旨在将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调研摸清,进而对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从而完善中华古文献的存藏体系。目前项目有序推进,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今后在搜集整理流散的中华古籍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使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从人工编目到数据库编目的重大转变。”

  当天,与会嘉宾还一同参观了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成果展。(完)

  风机叶片属于复合材料制品,是风机成本中最大的单项零部件。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总经理韩涛介绍:“我们2011年来哈密发展,10多年来多家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聚集,我们协同发展更加紧密,沟通更加方便,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在竞争中相互提升了技术。”

  <strong>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代表 海博:</strong>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拉动力,中国促消费相应的政策也在推进,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这些都将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主要粮食作物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山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饭碗田”越守越牢。2022年,山东全年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在5G智能终端方面,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工厂生产线终端等5G新型智能终端不断涌现,各大手机厂商近年来相继推出多款智能手表、VR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提高了用户终端间的交互性。实时健康监测、移动支付、紧急呼救等多项功能的实现,也极大扩充了个人信息消费领域的应用场景。

  据悉,G3624次“丹凤朝阳”号列车是首趟进入吉林市的复兴号。为做好今年春运的运输工作,担当这趟列车乘务的动车四队优化乘务人员配备标准、强化乘务员礼仪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列车还增加了水杯托、便携式哺乳帘、儿童涂鸦画板等备品,从实际出发服务旅客。

  年画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像创意舞蹈《年画舞》融合科技、美术、民俗等多种元素,展现百姓劳作、丰收、过年的欢乐景象。纪录片《年画·画年》用舞蹈的形式、动画小剧场的方式、特效合成的视觉影像等,带领观众走南闯北领略年画艺术的风采、追寻温暖的记忆、传承民俗的精髓、体现乡土中国的情怀,受到许多观众喜爱。形式多元的开拓创新,让年画艺术历久弥新。

张哲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