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河声:古“运”星汉灿烂,中原河魂气质非凡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7-03 20:02:20

  运河经中原,流经之地文化璀璨。大运河河南段主要由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 段、永济渠南段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构成,已确认河道或河道遗址686公里,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以及巩义、永城、滑县3个县(市),流经41个县(市、区),文化遗存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 2014年6月22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名录》。

  运河申遗成功,河南功不可没。没有中原运河文化的支撑,就不会有运河的申遗成功。在大运河申遗的项目里,河南大运河元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大运河河南段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入选,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发现的3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排列有序,规模宏大,有力印证了隋唐大运河保障重大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的重要功能。含嘉仓是位于隋唐洛阳城内的皇家粮仓,总计有粮窖400座以上。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如此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不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勇敢,更见证了大运河的政治、文化融合属性,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南北的融合发展,大运河在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居功至伟。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组织实施大运河保护规划,保护大运河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存才能上不愧古人、下不愧子孙,延续大运河文明薪火,让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近年来,河南积极发掘大运河文化,注重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基因,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国家上位规划精神,按照《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的“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等要求,2019年底,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了包含文物、非遗、水利、旅游等专家的编制团队,组织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实施,为保护好大运河(河南段)提供了根本的法律遵循,用法律保护好大运河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

  科技赋能,为运河文化保护提供无限可能。运河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毁坏将成为永久历史遗憾。中原运河河道走向清晰,运河形态较为完整,历史文化信息保存良好,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强。目前,沿线文化资源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9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 座、名镇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名镇20座、名村12个。科技强则文物强,科技兴则文物兴。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河文物保护应融入更多的科技因子,充分利用现代修复技术对运河文物进行复原整修,为运河文物“强筋壮骨”。另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可以制作成现代运河模型图,将整个中原运河段收入画中,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运河资料,以飨后人。

  依托东西联结、南北交汇和三峡工程所在地等独特区位优势,宜昌在长江以南新建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翻坝运输管道;在长江以北新建翻坝高速公路,并沿江布局茅坪港、宜都港、白洋港、枝城港等6座港口,构筑完善的铁水公管多式联运转运体系,统筹解决三峡大坝、葛洲坝通航瓶颈问题。

  王广华:地理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数据资源,支撑治国理政,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服务支撑能力,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充分发挥时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

  但参军的路并非一帆风顺,高考时报考军校落榜,大学时前两次应征入伍接连失败,2021年夏天应征时被淘汰,在与家人通话时不争气地哭了出来。幸运的是,2022年春季第三次报名,我如愿以偿收到入伍通知书,光荣地成为海军岸导部队的一员。

  天眼查显示,2022年12月,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从天府可乐(重庆)饮品公司股东中退出,目前天府可乐(重庆)饮品公司股权结构为唐德江持股88.1216%,海南广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1.8784%。

  气象专家表示,无论小寒和大寒何时更冷,就其气温给人体的感觉仍是“冻人”。大家仍要做好防寒保暖,确保健康过冬。(完)

  但由于二手房买卖中间流程复杂、中介机构良莠不齐,二手房买卖过程中的“坑”还是不少。前不久,《法治日报》记者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在北京看房选房,在3次更换中介机构、经历超百次看房后,总算签订了一份二手房买卖合同并办理网签。

谢颖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