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企业家:新中友谊源远流长 经贸及人文往来大有可为 | 世界观

来源: 大河网
2024-06-29 20:36:41

  中新网6月29日电(林卓玮)“我认为,可以从中国人常说的‘关系’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关系。维系关系就是保持对话,认可对方是亲密伙伴,”新西兰雇主及制造商协会(EMA)首席执行官欧百利向中新网表示,“在我看来,新西兰和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应邀对新西 兰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李强总理在奥克兰同新西兰工商界代表座谈。作为新西兰最大商业协会的首席执行官,欧百利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探讨了新中两国间的商贸机遇、双边关系的发展,甚至还谈到了(新西兰作家及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的事迹,”欧百利总结道,“不过真正令人激动的是,谈到了如何深化双边合作,以及(新西兰企业)在华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新中关系强健 合作成果繁多

  “从1972年建交以来的50年多间,新中两国关系愈发紧密,并携手度过了许多挑战,”欧百利指出,“这表明了新中关系强健坚韧,双方认同合作和对话,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欧百利补充道,“即便是密友,也难免会存在分歧,真正重要的是双方整体关系以及关系质量。”

  谈及新中两国关系和双边合作,欧百利分享了自己从业几十年来的切身体会:“这些年里,我看到了两国各领域的成功合作范例,我看到成百上千的新西兰制造商同中国展开密切合作,我也看到了新西兰-中国工业园区这类长期项目所带来的合作机遇。”

  欧百利认为,两国合作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新中双方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可进一步挖掘新能源、新材料、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合作机遇。

  挖掘先进产业 双方优势互补

  近些年来,中国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斐然,已然成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佼佼者。作为中国品牌电动车的车主,欧百利直言,自己“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技术带来的便利”。他补充道,“许多新西兰农民还发现,电动汽车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用武之地”。

  除了深化双方在电动车行业的合作,欧百利表示,新西兰也有许多先进技术,或许会引起中方的兴趣。

  “新西兰有许多颇具创新实力的硬件制造商,主攻新材料方面的先进技术,这就是两国可以探讨合作机会的一个领域。”

  此外,在乳制品行业、农业方面,欧百利指出,新西兰也具备先进技术,能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效率;新西兰还拥有丰富优质的海产品,能将鲜活美味的龙虾送到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

  “这些方面的合作,都可以通过新西兰-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得以实现,”欧百利称,“通过设立产业集聚区,我们能(在中国)为新西兰制造商打造一个家,吸引更多新西兰创新企业入驻中国,从而和中国合作方、投资商并肩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两国贸易。”

  促进人文交流 持续深化合作

  新中两国深化合作的另一个方面,便是促进人文交流。

  “我认为新中领导人此次会晤成果中,最激动人心的是,新西兰国民将可免签入境中国,这一政策将极大便利新西兰人访华,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的繁荣,”欧百利如是说,“双方都认同,人文交流越频繁,合作机遇越丰富。”

  欧百利表示,他的儿子也即将前往中国学习。他期待,新中双方能够在人文往来中,发掘更多合作机遇。(完)

  <strong>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strong>

  过去一年,基金行业最靓丽的风景线不是数量突破10000只,而是基金更广泛地介入了市场、产业和国民生活。比如,中证环交所碳中和ETF、中证1000指数ETF、各类硬科技ETF等一系列创新型增量产品在2022年密集面市,ETF基金产品数量超750只,管理规模已突破1.4万亿元。

  在香港方面,首阶段开放海陆空7个出入境口岸,涵盖目前正在运作的香港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和深圳湾口岸,以及重开的港澳客轮码头、中国客运码头、文锦渡口岸和落马洲支线/福田口岸。

  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表示,对2023年市场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但过程可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023年依然看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数字化四大赛道。杨斌认为,疫情因素影响减少后,经济复苏肯定是个必然。再加上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描绘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蓝图和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非常明确地确定了2023年主基调,我们认为经济复苏在2023年也是非常清晰的,相信也必然会带来二级市场的反应。随着市场复苏,很多领域也会得到更多投资人的关注。

  <strong>疫苗接种策略将进一步完善</strong>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双一流”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擦亮鲜明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在固根基、补短板、强特色、提质量上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新时代新征程,北京交通大学要深刻认识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足功夫、下实功夫,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主线,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谋划育人用人新战略,积极探索汇聚英才新路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更多育人成就和拔尖人才,走出一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

袁馨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