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

来源: 证券之星
2024-06-13 09:25:39

  日前,确认自己被成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录取后,田羽涵第一时间联系四川省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我会法律手语,9月份来成都读研究生,今后如果有涉及聋哑人的法律援助,可以通知我。”

  田羽涵是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毕业生。她就读的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是全国高校首个本科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

  西南政法大学从2020年开始,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每年从新入校本科生中选拔40人进入实验班,接受“法律+手语”系统学习。“全国有2700万聋哑人,深化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党委书记 樊伟说。

  一所普通高校要培养法律手语本科生,遇到的困难有些是“可想而知”的,也有些是难以预料的。实验班前3年都有手语课,除了基础手语,还要学法律手语。没有现成的教材,学校就组织导师团队搜集、整理、开发法律手语,编写了第一本包括890个核心词语的法律手语教材,还在慕课平台上推出了20堂法律手语课。学校没有会手语的教师,9位手语教师都是从校外特聘的,上课时间只能安排在周末。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高一,是9位校外特聘手语教师之一。每次轮到自己授课,他都要坐头一天晚上的火车从成都赶到重庆,第二天上午再上整整4个小时的课。“口干舌燥两手酸。”高一这样描述每堂课后的感受。

  实验班的同学自己琢磨出了一些学好手语的方法。他们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双手并用“背诵”新学的词语和句子,还自动组成“手语小组”相互“切磋”。“时间久了形成条件反射,每次经过教学楼门口的正衣镜时,双手都会下意识地动起来。”实验班大三学生姜浩然笑着说,现在只要见到有人用手语,自己就会忍不住上前交流。据了解,目前已有12位同学通过审核进入重庆市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库。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方向,探索总结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客运方面,至今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900万人次。其中,中国段发送旅客754万人次,老挝段发送旅客146万人次。随着中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旅游、探亲等补偿性出行需求被激活,中老铁路中国段客流正在逐步回暖。

  一段时间以来,渤海“脏”了让周边群众痛心不已。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期,天津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仅为7.8%。

  <strong>易华:</strong>中国有个成语叫“化干戈为玉帛”,也与青铜之路东西文化交融有关。以“玉帛”为特色的定居农业礼乐文化起源于东亚,以“干戈”为象征的青铜游牧文化来自中亚,两者代表着“祀与戎”有机结合形成中华文明。

病毒才到肺部出现肺炎

  是次交流会考古发掘最新成果表明,大河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晚期的夯土墙体,与双槐树遗址属于同时期。同样,考古工作者在双槐树遗址也发现了古地震遗迹。

  “在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居民微信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发布防控措施的通知,居民与社区、物业之间的传达沟通,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微信群来实现的。可以说,居民微信群已经成了构建新时代邻里关系的重要媒介。”社区治理专家陈凤山说,以前很多人觉得居民微信群是个是非之地,大家因为互不熟悉,或者不愿在群里发言,或是发言没有顾忌。<strong>“恰恰是这几年,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很多小区更加重视业主微信群的建设和管理,物业和社区工作者在群内对公共事务进行反馈和处理,很多邻居也在互帮互助中逐渐相熟,感情升温,有了久违的‘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感。这种氛围是值得珍惜的,这种情意也是值得守护的。”</strong>

陈逸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