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偿献血量20余年连续增长 献血对身体有何益处?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14 23:09:21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实现20多年持续增长,千人口献血率从1998年的4.8提升到2023年的12.2,无偿献血总量、献血人次、血液安全水平等均位居全球前列。

  2023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总量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在世界献血者日前夕,各地志愿者踊跃献血,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6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70名员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当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益献血志愿者服务分中心成立。据了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员工每年都踊跃报名参加无偿献血,今年献血的员工中有不少多次参与无偿献血。

  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献血点,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医院职工郝引其已经是第28次献血了。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职工 郝引其:这就是我1998年开始献血的献血证,当时国家开始提倡无偿献血,我就开始了献血。这是记录的第1次1998年12月21日,以后每一年我都献血。

  这位女士辗转多趟公交车,来到现场参加献血。

  成都市温江区居民 罗兰:我由于生宝宝住院大出血,输了大概5000毫升的血,可能这5000毫升血是用了将近二三十个人的爱心帮助,给了我重生的希望,很感谢这些献血的人。今天听说有献血活动,想参与这些活动,把爱心传递下去。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唐红梅:我们医务人员也在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我们医院近三年一共有630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 小常识

  关于无偿献血的常识,你了解多少?通过下面的短片给您一一解答↓↓↓

  献血有损健康吗?

  正常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有血液4000毫升左右。而真正参与循环的血液只占全身血量的70%—80%,其余的则贮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失血时,贮存的血液便会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而得到补充;失去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而进行补充。献血会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促进血液新陈代谢。

  一次献血200毫升

  还是400毫升为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一次献血200毫升,不足体内血液总量的5%,由于量少,并未触及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如果一次献血400毫升,更能触及体内的调节系统,促使暂存于肝、脾等器官内的血液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同时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新鲜血液再生。

  献血前后应注意什么?

  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称,林秉文最近被调查发现,诈骗集团通过他旗下的第三方支付管道协助洗钱,不到3年,经手金额高达27亿元新台币,而台湾诈骗集团这些年走向世界,洗钱业者扮演重要角色,在枪、毒等集团犯罪结构中都不可或缺。最近,新北破获的“台版柬埔寨诈骗案”,被害人遭虐待、喂毒、弃尸等惊悚情节,正是地下不法组织日益猖獗的迹象,也是对台“行政院”的最大讽刺。文章称,“政黑合体”正一步步腐蚀台湾根基,黑帮背后总有政治人物在撑腰,总有“立委”帮忙游说,“黑白两道你侬我侬……这样的政府,还能让人期待正义和公理吗?”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山东省纪委监委消息:山东省政府参事于富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山东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了“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1993年8月,第十四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次年6月公布的《1994—1998年纪检监察干部培训规划》要求“通过科研健全纪检监察学科体系”,这使得廉政学科建设被正式提上议程,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

  截至11月1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92689例(境外输入14646例),其中确诊病例22507例(境外输入6105例),无症状感染者70182例(境外输入8541例)。

  据央视新闻,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要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发布了这二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密切接触者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等。

郭初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