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在沪揭幕 多形式呈现近代上海服饰之美

来源: 大河网
2024-07-07 08:23:12

  中新网上海7月2日电 (记者 许婧)“老九和绸缎局”印花旗袍上的标签有英文标识,体现当时的上海崇尚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颇受20世纪初女学生青睐的“文明新装”是风格简洁的上衣下裙......2日,“开风气之先——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幕。

  本次展览围绕“开风气之先”关键词,共展出实物20件/套,高清实物图片28件/套,晚清民国照片、报刊等图片97张,以文字、照片、实物、图解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近代上海服饰文化的演变和特色。

  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上海的服饰时尚开中国服饰流行百余年的风气之先,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和市民引以为豪的特色标志,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华大学指导,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主办。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指出,本次展览以海派服饰文化为视角,是该校海派文化、海派时尚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部分成果汇报。学校将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领域持续深耕,将丰厚积淀切实转化为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更好体现大学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开风气之先”是海派文化的精神特征, 本次展览将加深大家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的理解。

  由东华大学主办的“海派服饰文化”论坛同日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对“海派”京剧、上海各大娱乐场海派舞台等进行分析,展现了清末民初中西时尚结合下的时尚活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涂鸣华认为近代上海时尚传播史是一部媒介变革与社会思潮交织的精彩画卷。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服饰时尚的流行情境、各类服装时尚的分析,总结海派时尚的基本特征,“希望通过对近代上海服饰时尚研究的展览展现,将中国服饰文化历史基因发扬光大,促进中国服饰时尚进一步走向世界。”

  展览将持续至8月。主办方期待更多市民能近距离欣赏到近代上海服饰之美,了解在中西文明交融互鉴中造就的服饰文化,感受上海的海派气质和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完)

  拓市场、稳增长,需要企业自身奋发有为。笔者在浙江省走访时发现,那些在出海抢单中表现亮眼的外贸企业,往往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同步推进。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更趋激烈,一些行业加快了优胜劣汰节奏。对企业来说,既要在经营上创新进取,有效挖掘市场潜力,也要在生产上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双轮驱动”,方能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与合作区执行委员会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由双方协商一致后报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备案,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由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组织黏合剂,按照来源可分为人工化学合成以及天然来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氰基丙烯酸酯和纤维蛋白胶,二者能快速闭合伤口、止血且无须拆线,但氰基丙烯酸酯却难以黏合湿润的生物组织,且存在抗冲击能力差、降解缓慢以及降解产物具有毒副作用等缺点;纤维蛋白胶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但是黏附力较弱,成胶时间长,对高张力区域以及湿润组织黏附性较差。

  据介绍,当地震救援现场及周边地区发生地(余)震时,报警系统将利用地震纵波比地震横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破坏性的地震横波到达前自动接通救援人员的对讲机,并发出报警声音,提醒救援人员快速避险,从而减少地(余)震给救援人员带来的伤害。“此前,救援现场专用地震报警系统已服务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等地震救援现场,为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

  奥运会上大放异彩后,李月汝登上了WNBA赛场,在近三个月的海外比赛生活中接受了更大的历练。

  柯柯牙防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包伟回忆说:“挖渠排碱,引来天山的雪水。放水浇100亩地一次需要15天,那时人们就穿一件大棉袄,住在地里,一人一天只能吃三个馕。”

林映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