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超级工程将带来哪些超级效应?

来源: 悦文天下
2024-07-01 00:54:34

  新华社深圳6月30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超级工程将带来哪些超级效应?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田建川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

  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全长约24公里的超级工程,让深圳至中山的车程由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在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架起关键一“横”。

  “以前是中山人,现在是深圳人,即将是‘深圳+中山’人。”这是采 访中不少工作在深圳的中山人对自己身份转换的介绍。半小时的通勤时间,让前往深圳这座未来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们对“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双城之间的往返也将

  为了将深中通道带来的“流量”变为“留量”,“消费万亿元城市俱乐部”的深圳正在加紧发力,不少商业核心区域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为迎接深中通道开通后到来的消费潮做好准备;而在中山市,包括商用住宅、车间厂房在内的多个建筑项目已经封顶,等待更多人或者企业“拎包入住”,成为承接深圳等东岸城市产业外溢、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阵地。

  便捷交通,互通有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民的“同城感”更为强烈。

  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生产。

  自古以来,交通区位就是影响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珠江口,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深刻影响着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路径——

  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的东岸城市群拥有先进制造业和强大的科创能力,但空间、土地使用成本较高;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代表的西岸城市群则刚好相反。两岸产业发展具有互补性,却苦于没有一条能够跨越珠江口的“天路”。

  如今,深中通道正式通车。通道上提速的不仅是交通,还有两岸之间企业的发展;流动的不仅是车流,更有两个城市群之间的科技、金融等各类要素。

  靠着交通区位因素获得发展的城市和省份不在少数——

  九省通衢的武汉,靠的不光是长江、汉江交汇的水运条件,更在于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搭建起的水运系统和铁路运输系统,让这里烟火不断;

  杭州机场三期和杭州西站枢纽同步启用,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八堡船闸和下沙港启用,“水陆空”三栖发展带给杭州更多活力;

  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形支撑的贵州,在高山深涧中开凿出一条条隧道、铺建了一条条高速,万桥飞架、大道纵横,推动贵州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构建交通便利条件,助力经济发展,中国的经验和能力还惠及了更多国家。

  科伦坡港口城,是斯里兰卡第一个进行总体规划的海滨新城,在中国建设者的建设下,已经成为中斯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

  匈塞高铁,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沿线居民出行条件,加强了匈塞两国互联互通,深化中欧互利合作;

  铁布高速公路,是科特迪瓦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的一部分,建成通车后让科特迪瓦多个重要城市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带来的“中国速度”……

  “要想富,先修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超级工程,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带动发展建设“软联通”,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我们有信心期待,未来将有更多超级工程让中国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完)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经查,李春生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组织公款吃喝,接受私营企业主为其提供的私人会所,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违反组织原则,利用职权在干部人事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安排他人支付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搞权色交易;违规干预和插手司法、执法和市场经济活动;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推进、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人变得开朗后,就会看到世界的美好;人如果是闭塞的,看到的世界也是晦暗的。特别跟学生在一起时,我希望他们做开心的人,思想通达,能够包容,有爱别人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的好、这个世界的好。”

  2013年,张福生任公安部消防局副局级调研员,2015年任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2019年任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兼任应急管理部教育训练司司长。

  会议提到,要加强调研情况的分析研判,既重调查又重研究,准确分析把握问题症结原因,结合典型案例探究同类问题的共性规律、适用对策。

  声明指出,ASML需要向荷兰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才能发运最先进的浸润式DUV系统(即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推出的浸润式光刻系统)。荷兰政府将决定是否授予或拒发出口许可证,并将向ASML提供许可证所附条件的细节。

  美国联邦政府首次正式涉足人工智能监管领域是在2020年1月,当时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指南》,为新出现的人工智能问题提供监管和非监管措施指引。2021年出台的《2020年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更多算是在AI领域的政策布局,与人工智能治理和强监管还有一定距离。一年后,白宫于2022年10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简称“《蓝图》”)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支持框架,但并不是美国官方政策,不具备约束力。

简建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