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马芳:苗族服饰缘何得到跨国界跨文化的审美认同?

来源: 凤凰网
2024-06-29 15:58:52

  中新社贵阳6月26日电 题:苗族服饰缘何得到跨国界跨文化的审美认同?

  ——专访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征藏研究与展示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马芳

  中新社记者 杨茜

  在刺绣、挑花、编织、蜡染等工艺加持下,苗族服饰以精美著称,在红、蓝、黄、白、黑五个主色调的调和下,苗族服饰呈现炫目的视觉效果。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的生活用品,还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苗族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讲述他们与山川河流、日月星河的故事,也阐释着苗族“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

  如今,众多苗族服饰的元素走向国际,苗族服饰魅力何在?何以得到多国设计师的点赞成为“高定”?近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征藏研究与展示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马芳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苗族服饰的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苗族服饰款式众多,请简要介绍一下苗族服饰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马芳:苗族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服饰工艺精湛、色彩绚丽、款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苗族服饰款式有一百多种,以其工艺精湛、精美独特而知名。

  苗族服饰灿若云锦,工艺精美。苗族同胞用手中的针线书写记忆、编织梦想,使每一件服饰都潜藏着丰富的精神意蕴,也维系着族群共同的信仰。

  苗族男女服饰按生活的需要可分为盛装、便装与专用服装。盛装主要表现在苗族妇女服饰之中,而以参加婚庆、节日等场合的盛装最为华丽,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精品之一。苗族盛装从头帕、衣服、围腰、百褶裙、腰带、绑腿到花鞋,纹样图案均繁复精美,在银饰的装点之下熠熠生辉。苗族便装以简洁实用为主,为适应生产劳作和家庭日常生活,苗族便装虽少装饰,但素净、简洁又不失民族特色。

  苗族男女按照自己宗族支系的传统梳妆打扮,其头饰、佩饰或纷繁复杂或简单大方,或银装素裹或清新雅致,均与身上的衣装相辉映,形成一个完整的服装体系。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保持着古老而又鲜活的服饰文化,这是属于苗族的传奇。

  中新社记者:苗族服饰为何能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马芳:苗族先民先后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苗族文化。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苗族先民南迁,苗族文化也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苗族历史悠久,与中国远古时期的“九黎”“三苗”有着渊源关系。在广泛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苗族先民历经数千年的大迁徙,由北向南,从东到西,足迹遍布中国。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千年岁月的沉淀与迁徙中,苗族的宇宙观、图腾崇拜、历史记忆、神话传说等重要信息都储存在苗族服饰的纹样图案当中,这些纹样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关键载体,所以苗族服饰也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誉。由此吸引了海内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史学家、设计师、收藏家等纷至沓来,都期望在苗族服饰上找到解锁苗族历史文化的“密码”。

  中新社记者: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期间,贵州苗绣引起了国际时尚界的关注。苗族服饰缘何得到跨国界跨文化的审美认同?

  马芳:苗绣包含了破线绣、皱绣等数十种绣法,是民族传统工艺中绚丽的篇章,被学者誉为“用针线凝结的音乐”。

  从形制与纹样上看,苗族服饰有一百多种款式,图案纹样包罗万象,有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花、鸟等,这些图案纹样体现苗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仰,对吉祥与美好的向往。这些图案纹样成了传承苗族文化的关键载体。

  从内容上看,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是由苗族妇女用苗族的刺绣技艺,通过一针一线绣出来,其颜色鲜艳多彩,图案栩栩如生,契合大众的审美观。比如,龙是古老中国的原始图腾,在中原地区,龙是皇权的象征,但在贵州苗族地区,龙纹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有鱼龙、水牛龙、水龙、蚕龙等多种变化,体现了苗族人朴素平等的观念。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精神文化上看,苗族将重要信息凝集成图案装点于苗族服饰之上,赋予衣物与天、地、人、神相通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蕴。可以说苗族服饰是千百年来苗族的精神积淀和观念的呈现。

  在创作题材、创作意旨、艺术构思、审美情境等方面,苗族服饰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与“美”的事物息息相关,契合了人类共通的审美意识。

  中新社记者:含有苗族服饰元素的物品也越来越受到“Z世代”的热捧。如何让苗族服饰走得更远?

  马芳:正如年轻一代追求个性的处世态度,设计师充分利用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前卫潮流的工艺,使东方的古典意境与西方的审美表达水乳交融,焕发出浑然一体的新气质,在民族传统技艺中创造出新生代混搭文化。

  对于设计师而言,“最炫民族风”元素的运用,不能只停留在“拿来主义”与“移花接木”上,而是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将中国人千百年来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思想,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背景为底色,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将中国苗族的刺绣、蜡染、剪纸、织锦等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非遗与先锋时尚潮流交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登上世界舞台,碰撞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服饰文化的机遇。

  我们应借助艺术美学和高科技,用最新潮时尚的方式重新揭开苗族服饰面纱,展现它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与时俱进,体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与多元一体的格局。如此,就可让苗族服饰延续着民族情感的精神家园与东方美学的气韵,更好地传承下去。(完)

  受访者简介:

  马芳,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征藏研究与展示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贵州省文物保护项目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文物征集、展览策划、文物保护利用 、民族文化研究等工作,长期研究民族纺织绣染技艺、民族服饰等方面,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strong>“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strong>

  2022年,人民军队迎来95岁生日,广大官兵在强军伟业征程上昂扬奋进。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大国舰阵逐梦深蓝。梦想的鼓点,在万里疆土上敲击有力。

<strong>  【现实题材作品如何观照现实4】爆发吧,工业剧!</strong>

  在江苏淮安市施河镇杨桥村卫生室,记者看到不少村民因发热前来就诊。得益于当地通过各方调配,直接送药到基层一线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烧药“一药难求”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戴锐心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风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放飞风筝在我市民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我市民间最兴盛的赛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22年全国风筝邀请赛(广东·阳江),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增强阳江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为推动文化名城和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好开心,好精彩。”刚刚结束鼓乐表演的“激鼓”队负责人Hubert抬头望着对岸的“幻彩咏香江”加强版烟火光影汇演,止不住心中的激动。“我们为这次的倒数,特别设计了很积极很有活力的表演形式。”Hubert说,经历了三年疫情,好多人都身心疲惫,“鼓是很振奋人心的乐器,鼓点的震动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动起来,希望通过鼓声驱散怨气,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陈雅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