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为残障人士“智”造未来?

来源: 直播吧
2024-06-26 08:12:27

  新闻1+1丨人工智能:如何为残障人士“智”造未来?

  电子导盲犬能否取代传统导盲犬,解决视障人士的困境?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在探索离线具身智能应用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开发出的大模型实现了其智能人机交互、智能乘梯引导、智能过街引导、智能室内引导等功能。这样的导盲犬在实际应用中能力究竟如何?什么时候能量产?除此之外,还有残障人士生活中的“痛点”,可以期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解决?

  《新闻1+1》连线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副教授孙哲;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谢叻,共同关注:人工智能:如何为残障人士“智”造未来?

  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副教授 孙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部手机,我们将一个智能的网络框架嵌入到导盲犬的算力平台上,实现人机交互。让它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能对我们的命令进行分析和执行。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认知和对障碍的躲避。它和传统导盲犬的区别在于,残障人士非常缺乏情感交互,而智能导盲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它会在电梯中提示使用者所在楼层,有没有人进入电梯等信息,通过快速地响应周围信息和人的需求,来更好地帮助残障人士。

  科技革命改变残障人士 的工作与生活

  眼下,新的科技革命在改变更多残障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出现了一家盲人咖啡店。技术的进步不仅能为残障人士设计收银系统,各种小程序也能让他们实现无障碍接单。去年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当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徐佳玲穿戴智能仿生手通过脑波数据点燃主火炬时,很多人在惊叹的同时也在期待这项新的技术何时可以走进更多残障人士的生活?

  未来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残障人士?

  汪文斌表示,我刚才已经回答过你这个问题了。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哪个国家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类似的意外,美方应当客观理性看待,以冷静、专业、克制的方式,妥善处理。

  就外部因素而言,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去年8月发表的关于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包括吸烟、饮酒在内的多种风险因素在2019年造成了全球445万例癌症死亡(约占当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44.4%),其中排名最前的风险因素是吸烟、饮酒和高身体质量指数(BMI)。

  很多人以为结节迟早会变成癌症,事实上,结节的性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已经明确为良性的结节是不会癌变的。如果检查提示乳腺结节有恶性风险,则需要尽快处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2020年全球肺癌发病人数为22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因患肺癌的死亡人数为18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主任医师 林华:常规彩超检查,我们主张特别是40岁以后的女性,每半年要查一次,也可以每年做一次钼靶片,这种检查就可以了。如果家族性有遗传史,也就是母亲如果是乳腺癌的话,子代可能要比她提前10年发病,所以我们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白领宋先生两年前就加入了提前还贷大军,他和记者算了笔账,房贷利率是5.25%,贷款总额330万元,每次提前还贷10万元,月供就少600元。他目前已经提前还款120万元,月供从近2万元降到了1.2万元。在他看来,购房时高位“接盘”感觉有些亏,提前还贷的话,省下来的利息相当于赚到的收益,感觉像是“赚了一笔钱”,可以及时止损。

林郁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