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完成出版 这套作品如何传播科学家精神?

来源: 杭州网
2024-06-26 11:07:20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价值?科学家精神如何传播?近日,“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到场嘉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据了解,“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历时五年完成出版,精选《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刊载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涵盖数理化、天地生、信息、工程等多个科学领域。

  此外,该丛书以杰出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为线索,用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案例等等,讲述科学家的一生,兼具知识性和文学性,希望能让读者在品读科学家故事的同时,感悟科学家精神。

  科普时报社社长尹 传红在发言中提到,好的科学读物可以有效地引导科学阅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乃至产生释疑解惑的欲望,进而追求科学人生,实现自己的梦

  稍后,就科普出版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等话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等专家学者展开了对谈。

  其中,关晓武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认为,“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把每一位顶尖科学家的生平、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富有价值的营养。

  提及本书的价值,关晓武说,一是可以带来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二是弘扬科学家的精神,我们通过看这些书,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对青少年来说,如果想成为科学家行列中的一员,该怎么做,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该书出版方、大象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在各界专家的帮助下,挖掘更多像“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这样的科普选题,探索科学知识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途径,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完)

  当一些地方还处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海南三亚同时也迎来一波旅游高峰。新冠康复之后,大家最想做的,就是恢复往日的正常生活。专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大部分5—7天症状好转、逐步康复,但也有少数患者会累及心肌,一般发生在感染新冠两周以后。

  如今,从北京各医院情况来看,感染高峰过后,发热门诊就诊量在下降,但急诊并未看到明显的下降趋势,前来就诊的多是老年人,留观、抢救的重症病人数量还在攀升。秦宇红明显感觉到,此刻的北京正在经历“重症高峰”。

  头两天,王宁要顾着给咳嗽到睡不着的爷爷喂水,每天只在陪护的椅子上眯了不到两个小时。睡不着的晚上,王宁会不断刷新社交媒体。在她分享的帖子下面,许许多多同样情况的网友都在互相分享经验、加油打气、祝福祈祷。即使等到床位,家属们也丝毫不敢放下心来。ICU门口挤着焦虑的人们,他们都在等着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现在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我们也应该去呼吁,每个人要学会保护高风险人群,要自觉地去保护他们。”上述传染病专家对记者表示,要自觉和高风险人群保持距离,避免接触,尽量不波及或少波及他们。

  “目前还看不到下降的苗头。”2022年12月28日,上述二级医院相关负责人冯晓梅告诉记者,她原本估计,结束这场战斗需要一个月,但现在的情况让她出乎意料,医院持续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她不确定要战斗到何时。

  这段时间,这家医院常邀请ICU主任、呼吸科主任,抽晚上的时间,根据诊疗指南和医院实际情况,对全院内科、外科医生开展线上培训。冯晓梅告诉记者,近期省里也组织了重症肺炎救治的线上培训,而一些被抽调至呼吸科的医护,私下里还要自学相关知识。

林思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