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一大省,悬了!持续多年的“粤苏之争”出现了一些悬念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01 20:04:45

  来源于冰川思享号  作者熊志

  持续多年的“粤苏之争”,出现了一些悬念。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江苏的GDP增量和增速双双超越广东。其中,GDP增速领先了1.8个百分点;在江苏猛追下,粤苏季度GDP差额,缩小到只有500亿元左右。

  一时间,江苏赶超广东的声音不绝于耳。

  自1989年开始,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34年保持第一。如今,经济第一大省的称号,就要易主了?

  历史上,广东并非一直都是经济第一大省。

  1978年,广东经济排在全国第五,而彼时的江苏位列全国第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一路超车,在十年后的1989年,开始拿下GDP霸主的头衔。

  尽管在超越江苏之后,广东一路狂奔,稳坐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三十多年,但粤苏之争的故事,并没有走向终结。两大经济强省的你追我赶,也成了坊间这些年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些网友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广东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变数更大了。

  而回顾近几十年的数据会发现,江苏反超广东,并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比如,在2013年到2015年,江苏和广东的差距,一度缩小到3000亿元上下。不过,在新冠爆发前的2019年,广东再次发力,将差距扩大到9000亿元规模。

  但2019年,也成为粤苏之争一个小小的拐点。

  此后几年,江苏的GDP增速连年领先广东,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一直到今年一季度,广东只剩下500亿元的领先优势,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

  广东这几年没跑赢江苏,原因并不复杂:新冠以来,全球供应链被切断,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经济首当其冲。

  现在,新冠虽已结束,但经济全球化遭遇“脱钩断链”冲击,供应链重构,这给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广东,依旧造成了不小冲击。

  这一点,我们看看广东几个头部城市的进出口数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今年一季度,除了深圳同比增长高达28.8%外,东莞同比增长只有0.6%,广州是1.7%,佛山则是同比减少33.1%,堪称断崖式下滑。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季度数据的参考意义有限,不排除下半年广东发力,继续拉开优势。不过,至少从当前数据看,江苏离反超广东确实又近了一步。

  粤苏之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一哥”之争天然具有话题度,更在于,广东和江苏所代表的两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粤苏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城市首位度的层面,可以 看到二者的明显差异。

  经济强劲的广东,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拥有珠三角这个强大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虹吸全国的经济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在产值的空间分布上,广东是高度集中的,珠三角九市的GDP全省占比达到八成左右。但与此同时,粤东西北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成为了发展的洼地。

  像河源、云浮这些城市,GDP只有千亿出头,广东省内的贫富分化程度,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为此,省会广州不得不进行持续的财政输血,扶持兄弟城市的发展。

  相较于广东的两极分化,江苏则是全国均衡发展的典型,它的城市梯队结构,组成了一种群狼式的完美阵型。

  作为经济第二大省,江苏没有一线城市,但拥有五个GDP万亿城市,数量全国最多。

  如今的江苏,被称为是最散装的省份,苏南、苏中、苏北等地能形成散装的分立格局,前提是它们的发展水平都不差。苏中、苏北的GDP全省占比都超过20%,谁都有不服气的资本。

  所以,不像苏南苏北人那样“掐来掐去”,广东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根本就“打”不起来,毕竟经济层面是全面碾压——经济上没有话语权,本地人都跑去珠三角打工了,怎么可能会散装得起来呢?

  为什么广东和江苏,一个集中到过头,一个均衡到极致?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粤东西北有地理阻隔,广州历史上就是通商口岸,深圳是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先天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的经济产值自然集聚到广深领衔的珠三角。

  改革开放后,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的逐渐成型让江苏经济驶上快车道,同时也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

  江苏是百强县数量最多的省份,仅仅是昆山一地的GDP,就超过了5000亿元,直追广东的惠州。

  可以这样说,同样是改革开放,同样是招引外资,广东是以珠三角单核驱动,尤其是广州和深圳,来作为资源配置中心,吸引全球的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

  江苏则完全不同,省内没有这样一个强大的资源配置中心。县域经济发达的城市,自身实力都不弱,接入全球分工,全凭各自的本事。就算需要一个中间枢纽,那也是上海,而不是南京或者苏州。

  这种集中、均衡的差异,跟两省所处的区位相关。

  江苏所在的长三角,上海是绝对的龙头,江苏的众多城市,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位置上,其实是相对平等的,它们都为上海做产业配套,都接受上海的辐射。

  这也意味着,江苏缺少足够多的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往往都在上海。

  也因为有龙头企业撑着,广东民企500强的入围企业虽然要少很多,它们的营收总规模却只比江苏少2000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江苏的散装,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区域落差小,城市间的实力旗鼓相当,就连头部民企的实力,看上去也更加均衡。

  广东和江苏,谁能笑到最后?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集中发展和均衡发展,到底谁会胜出?

  如果从模式之争的角度,去看待粤苏之争,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哪怕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易主,广东和江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建立绝对的领先优势。

  资源集中,有利于规模效应,但抗风险能力更弱;均衡发展,后劲更足,但缺少龙头去全国抢资源。发展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像强省会战略,无所谓对不对,只有适合不适合。

  因此,粤苏之间的追赶才能一直持续三十多年,始终拉不开差距。它们的落后与领先,不是取决于模式的优劣,而是取决于自身的调整能力。

  事实上,2013年到2015年前后,江苏一度逼近广东,这也是因为广东前些年率先开启“腾笼换鸟”,淘汰了大量产业。在度过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后,凭借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东很快又将优势扩大化。

  近几年,江苏步步紧逼,大有反超广东的趋势。但拉长周期来看,谁能保证江苏能一直维持增速领先状态,而外贸承压的广东不会及时调整呢?

  经济第一大省之争,未来依旧大有悬念。也恰恰是因为有悬念,粤苏两省都很难建立压倒性优势,不过,这也好,这样它们才有足够的竞争压力,去当好全国经济的火车头。

岭南会旗下新公众号——岭南金融圈。这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创投资感悟,并推荐一些回报几十倍的投资标的。关注岭南会的粉丝,务必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责任编辑:张恒星

  1月25日,大年初四,今年灵山的早春茶正式开采,76岁的曾美芬和她的孙女一早便到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里帮忙。曾美芬身穿碎花马挂,头戴一顶紫红色棉帽;跟在一旁的孙女则一身粉红穿着。祖孙俩各背一只小竹篓在茶园里采茶,形影不离,这一抹“年味”也吸引了众多访客的关注。

可能是一座旧厂房、一条老弄堂,

  博物院景区内人头攒动,而在距离景区1.5公里处的大秦剧场,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连日上演。“自去年12月31日复演至今几乎场场爆满,之后更是持续加演。”该剧负责人乔立达介绍,往年春节演出都会歇,今年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第一次在春节期间开演,农历大年初二当天就演出了19场。

  贵州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春节假期博物馆推出了花草兔儿灯制作和瓦当拓印体验等系列活动,还推出‘夜郎王礼’系列文创产品,日均进馆游客近4000人次。”

  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成员:我喜欢的中国歌曲是《茉莉花》。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徐家村乡土博物馆开馆。馆内,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展示了徐家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活变迁,承载着徐家村几代人的记忆。该馆位于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区内老建筑横跨明清至民国时期,是徐家村内传统建筑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

林冠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