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20 23:19:21

  中新社北京6月2 0日电 (记者 陈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20日在北京表示,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当天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参加过大熊猫年度优化配对繁殖专家论证会的专家,刘定震介绍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有关情况。

  他介绍,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21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

  刘定震解释道,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经科学评估,在现有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刘定震说:“我也注意到,最近网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或者被克隆的风险。”

  美国因素无疑也影响到韩国民众的对华态度。据詹德斌介绍,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就对韩国知识分子的对华认知产生过巨大影响。中韩建交后,韩国长期奉行“安美经中”(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的对外政策,但这个政策成功的前提是中美关系总体上处于战略稳定的状态。随着美国对华政策从以合作为主导转向以竞争为主导,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正在缩小,由之前的“左右逢源”转变为“左右为难”,这自然也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而在东北地区人口持续负增长的大背景下,沈阳市依靠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落户门槛等措施实现了人口逆势增长。其常住人口从2016年的860.9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914.7万人,六年间增长了约53.8万人。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稳定锚。中国仍是跨国投资的‘乐土’和‘高地’。”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CDF年会上强调。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底,拥有231万个5G基站,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18.45亿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CDF年会上表示,数字经济跟整个数字产业的发展非常紧密,能创造新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场景,也让零售店铺获得了新的获客通道和管理工具。同时,大量的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实现,包括企业内部的制造设备管理、生产者服务网络建立、与上下游产业生态联合融合等。

  这一次,特斯拉瞄准另一个逐渐升温的新型储能赛道。在当地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看来,上次引入特斯拉,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成为临港新片区的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此次储能超级工厂,“将有望再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易炼红强调,要增强对标先进“坐不住”、突围突破“等不起”、赶超跨越“慢不得”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时刻保持不进则退、不追则危、不预则废的清醒警醒,在高质量发展成色、科技创新能级、改革攻坚力度、对外开放水平、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正视差距不足、找准发力重点,吸收好先进理论、先进做法、先进模式、先进经验,做到取真经、悟真道、谋真招,以进取心态、奔跑姿态、赶超状态不断补强弱项、示范争先。

蔡志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