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模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发展

来源: 中青网
2024-06-29 03:20:27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何谓“中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是高频词,如“中文+中医”“中文+旅游”等。有学者认为,“中文+”是在学生具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中文进行其他专业的教学,主观上把中文能力作为首要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中文+”的“+”,可解读为“基于”或“应用”,如“中文+旅游”就是“基于中文学习的旅游职业教育”或者“中文应用于旅游职业教育”。若把中文能力与旅游服务等专业技能相比较,中文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占主导地位。从教学安排来看,中文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专业技能学习时间更长;从学习顺序来看,前期是中文学习,中后期则是实用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学习中文。也就是说,“中文”教育中,中文是重点;“中文+”教育中,“中文”是次重点。

  所以说,“中文+”概念涵盖了“中文+旅游”“中文+中医”等一系列概念,是一种“基于中文应用的跨学科群”命名方式,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 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现实意义。

  在海外,2020年,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去年3月,中国和泰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在曼谷成立,标志着中泰双方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为两国职业教育开展全面合作拓展了渠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文+”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创新可能。对于学习者而言,中文学习更有吸引力,可以从“中文+”的“+”这个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我们坚信,“中文+”将以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释放语言的能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袁礼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李德鹏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编审)

  总部在瑞士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近期就被美国各州所追捧。

  杨雨蕾指出,从2022年年末第七批和第八批的供应情况来看,有大量市区盘和热门盘入市,无论是从推盘数量还是推盘质量来说都较前几批有明显的提升,供应端有意释放一些资质较高的楼盘吸引市场的关注,而非延缓楼盘上市的节奏。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到2023年,并且从土拍情况来看,预计2023年同样会是一个供应大年。

  2021年,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半年多后,肖春立回乡当起了“棚二代”。“过去,我父亲那辈人用竹竿搭建小土棚,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这种钢架构大棚一年两季可种植辣椒、黄瓜、芸豆等,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纯收入仍达到100多万元。一亩大棚10亩田,10亩大棚赚大钱。春节前,黄瓜每天能卖3000来元。”肖春立说。

<strong>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月27日08时-28日08时)</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福州1月26日电 (郑江洛)26日,随着两架飞机平稳降落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来自云南的238名返岗务工人员顺利抵榕。

  阿联酋“欢乐春节”大巡游1月14日在迪拜世博城举行,规模空前,有近60个方阵、20余辆花车参与,方阵人数超2500人。阿根廷2023“欢乐春节”新春庙会1月22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国家公园举办,舞蹈、武术、古筝、二胡、太极拳等众多节目都蕴含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此外,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将先后举办中国特色兔子手工儿童帽制作、米粒绘画、水墨画体验等活动。白俄罗斯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推出“安逸四川过大年”旅游推介活动,介绍四川传统文化与民俗。

李宜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