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第一学历”歧视如何才能破除?

来源: 新浪新闻
2024-07-01 05:09:05

  ■ 两会观察

  高质量教育体系绝不是高学历教育体系。

  全国两会,又恰逢研究生招生,相关话题引人关注。

  这是事实。不少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考研初试上岸后,对即将进行的复试都很忐忑,担心自己的“第一学历”影响面试评分。而在研究生招生中,一些导师也确实更青睐来自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其中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一些高校把新招学生来自985、211、双一流高校有多少比例,作为评价招生政绩的指标;另一方面,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也存在强化考研的办学导向,甚至有学校就围绕考研科目组织教学。这导致来自这些学校的考研生,存在考研初试分数很高,综合素质却欠缺的问题。

  因此,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需要完善研究生招生复试,建立科学的基于能力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时,要明确要求所有招生单位,不得宣传、炒作录取了多少985、211、双一流高校学生,要清理学科专业建设评价中,所有相关的招生政绩指标。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则要扭转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定位,重视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如果只追求考研率,不仅会助长研究生招生中的“第一学历”歧视,也会让就业中的“第一学历”歧视愈演愈烈。

  按“第一学历”进行评价、选才的理由是,学校出身决定了 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可能个别学生会因此受到不公对待,但整体进行这样的评价问题不大,且可提高评价效率。

  但毫无疑问,强化“第一学历”的招生招聘,除了刺激学历内卷、导致学历高消费外,并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高度重视。

  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这要求高校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己任,但高质量教育体系绝不是高学历教育体系。尤其是,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60.2%,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是时候推进全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了。

  <strong>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strong>

  工作之余,凡是能够帮助宣传推介宜昌的邀约,汤姆都不会拒绝。今年春节期间,汤姆身着唐装逛西陵庙会,通过媒体介绍宜昌年俗;紧接着,他赴三峡库区秭归,配合媒体拍摄宣传片,推介秭归脐橙。

  除“重灾区”荷兰,去年10月,欧盟食品安全局与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曾联合发布报告,表示欧洲正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波及全欧37个国家,不论是病例数量还是疫情范围都创“新高”。

  据统计,招聘会现场共有62家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545个,先后有千余人进场求职,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招聘会现场同步开展抖音直播送岗,直播在线浏览人数1.6万人次。当天上午达成就业意向357人次。

  <strong>浙江温州志愿者 金玉琼:</strong>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更多地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帮他们完成更多的小心愿。同时我也希望集结身边更多的人去参与公益志愿者活动。

  美国《国会山报》还预计,M1型坦克至少在秋季之前不太可能抵达乌克兰,而德制豹式坦克也可能得花费数月才会送达乌克兰。

王力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