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突破!“点亮”肺部为重疾早期筛查提供新路径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7 16:25:02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4日揭晓,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实现了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重要突破,为解决肺部重疾早期筛查提供了新路径。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人类的肺部在传统临床磁共振成像中就像一个“黑洞”,这是因为传统磁共振成像以水质子作为信号源,而肺部是空腔结构,水质子少,是人体磁共振成像的一大“盲区”。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周欣:比如说临床医生看胸透、看CT,肺部通气功能即使是好的,它全部影像上面显示的是黑的,你没法区分我们吸进气体有没有到达肺泡。

  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肺部空腔气体无法成像及成像速度慢等难题,实现了被检测者只需吸入特制的“氙气”,屏气3.5秒,一副人体肺部磁共振的3D影像就会快速呈现出来。

  影像中,气体抵达肺部的位置清晰可见,患者的肺部微结构、气体交换功能情况等一目了然。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周欣:我们这个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它是个亮的信号,传统信号是暗的、黑的。所以说我们简而言之称为“点亮”肺部,就是把以前肺部黑洞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能够把它“点亮”,就明确地知道哪块地方的肺部的功能是好的。

  据介绍,在这项技术中运用的氙-129在肺部功能探测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放射性、无毒、可吸入的惰性气体。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可将其磁共振信号增强5万倍以上,解决了肺部空腔气体成像难题。

  这项技术

  能无入侵、无电离辐射检测

  定量、可视化评估人体肺部微结构、通气及气血交换功能

  构建了含三大类20余项指标的肺部生理评估体系

  为肺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评估提供了全新的医学影像手段

  填补了临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无创可视化评估的空白

  目前,这项技术及装备已经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慢阻肺、肺癌等疾病的临床研究。

  上海市卫健委方面表示,目前,社区新冠救治与防重症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据了解,自2022年12月29日第二轮扩容增能以来,到2023年1月2日为止,全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1711个吸氧位、2562个输液位,238间发热诊间、665张病床、243台心电监护仪;同时,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物资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

  澳大利亚报警求救电话:报警求救000(匪警、急救、消防共用)警方求助:131444(偷盗、失窃、一般交通事故、财物丢失等突发情况)

  1995年,唐小翠认识了同样下肢残疾的杨延吉,相同的遭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合开了一家裁缝店,多年来,凭借着诚实待客、价格公道等良好口碑,裁缝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目前在“委员工作室”,每天都有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值守,与群众面对面倾心交流。

  据介绍,2022年,“思源工程”捐赠收入、公益支出和帮扶群众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年度总收入达7.16亿元(累计40亿元),公益支出9.13亿元,对接销售农产品100亿元(累计400亿元),帮扶困难群众400万人次(累计超2900万人次),荣获“2022中国慈善榜·年度榜样基金会”和“2021-2022年度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优秀社会组织)”等奖项。

  主演胡嘉欣直言此次的女主角“是一个很神秘的角色,每一次出现都会引发大转折”,她表示,这是一个多面性的女性角色,虽在独自拼搏的过程中经历挫折,但最终选择直面人生。

袁承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