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村博物馆留住乡愁、延续根脉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6-21 00:57:06

  【文化评析】用乡村博物馆留住乡愁、延续根脉

  【文化评析】

  春和景明,乡村博物馆成为不少人郊游的好去处。在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城南安吉竹博园,人们尽情享受中华6000年竹历史、竹文化的熏陶;在杭州市淳安县的千岛湖啤酒博物馆,游客沉浸式体验啤酒生产的独特工艺;在温州市泽雅镇唐宅村的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民众亲身体验纸浆生产到抄造纸张的全部过程、感受古老的造纸文明;在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岕里婚庆博物馆里,人们再见充满时代印记的老物件,体验旧时的婚庆文化……各美其美的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对于当地人来说,乡村博物馆拔地而起,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茶余饭后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丰厚民俗文化的入口。一些乡村博物馆内陈列的特色藏品,不少就是当地村民自愿无偿捐赠的,还有的乡村博物馆,由村民自筹资金建设,是全村人共同打造的“明星”。可以说,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乡土记忆“唤醒”的过程,文化自信激活的过程,共同体意识强化的过程。人们在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得以有机会重温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重新认识传统民俗和文化气象的魅力和价值,在对文化根脉的追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激发出创造新生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牵引下,乡村博物馆建设步入“快车道”。2021年,国家文物局选取浙江、吉林、山东3省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将乡村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为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借鉴。短短几年间,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据报道,目前仅在浙江就已累计建成乡村博物馆692家,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00家乡村博物馆。

  一个个小而美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更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对当地孩子们来说,“足不出村”就能得到美育的滋养,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中收获别样的成长。随着这些文化名片的日渐响亮,其所在的乡村也因这一新标签而更有辨识度和影响力,无形中提高了地域的美誉度和区域品牌价值。来乡村逛馆并体验非遗技艺、享用农家美食、欣赏山间美景,乡村博物馆衍生并串联起多个文旅服务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在浙江绍兴的小舜江村,围绕乡村博物馆统筹全村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了“自驾线”“骑行线”“溪游线”“研学线”等多条特色线路,为乡村发展带去不少生气。

  乡村博物馆,不仅让乡土文化浸润人心,也点亮村民共富之路。那么乡村博物馆是否有必要村村都建?倒不见得。还是要因地制宜,慎重决策,避免一哄而上。否则,难免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落入虎头蛇尾的困局。要将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放在整个村庄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和规划中来筹谋,在做好特色乡土文化挖掘的同时,做好产业布局,既关注眼前效益,更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乡村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部门和机构也应适当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助力其解决发展中普遍面临的人才短缺、运营欠规范等困难和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保持高品质、坚持特色、扎根乡土,乡村博物馆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作者:希茉莉,系 媒体评论员)

  <strong>于光建:</strong>鎏金铜牛多次代表中国出国参展,充分说明,无论制作技术还是造型艺术,鎏金铜牛反映出的高超青铜铸造工艺都是世界罕见的。鎏金铜牛是西夏由游牧部落社会进入农耕经济社会的历史见证,也是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象征,可以被称作是“国宝中的国宝”。

  爱人李君娘家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刘吉明说“跨越三省”的家庭,每一次选择就地过年,都饱含着担当。今年春节,如口岸勤务上能排的开,刘吉明打算返乡和父母过年。

  回首2022年,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交织叠加之下,我们经历了艰难险阻,经受了巨大考验,更从奋斗中磨砺意志、笃定信心。正如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真挚的话语:“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2012年6月,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

  如该市今年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着力打响“善城杭州”慈善品牌;深入推进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强村公司”培育,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制定一揽子政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全覆盖,推动长期探索推广托幼一体化、嵌入式办托模式等。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经济现代化,企业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执行主体,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追求规模扩张到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何浩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