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台历史见证者讲述两岸故事:海峡两边是一家

来源: 浙江日报
2024-07-06 04:39:09

  中新社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朱晓颖)黑白的照片与影像、斑驳的家书、在母亲坟前题写的诗文、有“想家”字样的衣物……5日,近300件老物件、46部影片亮相“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展览以数百位迁台历史见证者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历史根脉。

  展览分“离乡”“思乡”“新故乡”“返乡”四大主题,在此前巡展的基础上,新增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敌御侮、迁台后代返回大陆寻根问祖等内容。

  “山东菏泽是我出生的地方,台湾是我长大的地方。对我来说,两岸不是两 家,是同一个家。”巡展上,年近九旬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指着自己回菏泽老家的照片,忆起与家人的团圆时刻,仍然难抑激动。“我小名叫春生,老家人都以为我死在他乡。当我喊出亲戚的小名、互认身份时,我们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这一刻等了太久。”

  “不少台湾老兵孤独终老。他们有句口头禅,‘生已是游民,死不能游魂。’”受老兵们生前所托,高秉涵在20多年间护送了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各地的家乡安葬。

  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观展后百感交集。“我的很多老师、同学、朋友都来自眷村。从小我有一半的时间在眷村里度过。从山东口音的‘包子、馒头’叫卖声,到香气扑鼻的牛肉面。眷村里五湖四海的饭菜背后,是两岸的牵绊。”在黄智贤看来,这些真实朴素的情感,是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具象表达。

  “办展的初衷,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两岸的历史。”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他曾于20世纪80年代克服岛内重重阻力,出资筹拍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为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打开一扇窗。

  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于2017年启动“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以来,已探访1300余位迁台历史见证者,收集整理了文字史料、影音口述等内容,旨在通过特定时代下人物的真实境遇,勾勒出迁台历史的时空脉络。2019年起,该基金会在高雄、上海、台北、福州等地陆续开展“我家的两岸故事”城市巡展,南京站是展览的第七场。(完)

  为了欢迎蒙古国客商,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当地的商场这几天也都装扮一新,节日氛围浓厚。在当地另外20多家商场中,最近也不乏蒙古国客商“扫货”的背影。

  近年来,香港积极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力争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广西作为中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与东盟国家合作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广西与香港在创新科技及高等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合作空间。”广西政协委员、香港广西社团总会副会长陈志豪说。

  九洲边检站提醒广大出入境旅客,水路客运口岸不设人数限额,不需要预约,可根据班次时刻表选择出行时间;出行前务必办妥相应证件并核实有效性,以确保出行顺利。(完)

  经了解,该男子家中一位73岁的老人因突发心脏病,急需前往河南省郑州市就医,老人乘坐的救护车正在驶往收费站。

  在广西,粽子并不独属于端午节,它见于日常,节日俏销。无法归家的游子会订购粽子,通过满足“思乡胃”以缓思乡之情。“近期的订单量几乎是平时的两倍。”黄素琼表示,她收到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潘丽平手工制作的粽子因“内外兼修”而成为抢手年货。

  此外,她还倡导构建珐华+旅游文创、珐华+挂(佩)饰、珐华+餐(茶)具、珐华+家居装饰等“珐华+N”业态,纵深挖掘传统文化,横向发展珐华产业;建立产业基地,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生产体系、打通产销渠道,塑造现代品牌,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品牌效应。(完)

陈哲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