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重庆:让城市发展处处见“人”

来源: 宣讲家
2024-06-15 13:47:42

  会上,有记者问:重 庆不仅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接下来还会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胡衡华介绍,重庆是山城江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将城市分割成三大槽谷,形成了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的城市形态;重庆是超大城市,拥有8.24万平方公里、3200万的常住人口,在中心城区的人口突破了1000万;重庆是枢纽城市,多种功能在这里聚集,各种资源要素在这里集散,客观上也增加了城市治理的难度。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12个字。重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让城市发展处处见“人”、城市治理服务于“人”。比如,城市交通,把解决老百姓出行难作为重中之重。重庆中心城区地形地貌很复杂,老百姓出行经常要爬坡过坎,很不方便。重庆坚持公交优先、行人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些年累计建成城市轨道13条、538公里,“量身定制”接驳公交线592条、小巷公交线58条、敬老公交线23条,很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坐地铁、赶公交,现在重庆每天有超过700万人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再比如,城市更新,提出“四增三减”的治理思路。“四增”就是增公共空间、增交通配套、增市政设施、增公共绿地;“三减”是减人口密度、减建筑高度、减开发强度。这几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200多个,完善“一老一幼”等社区服务设施8900多处,加装电梯5500多部,一批老街区、旧小区焕发“新活力”,像民主村、北仓里等改造项目成功“出圈”,成为了市民游客的“打卡点”。

  无论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省会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有一个基本事实在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即大部分大学还是在一、二线城市。改变大学布局恐怕不会像大学生更换就业地那么容易,目前也没看到具体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形成的社会关系、养成的思维模式都来自一、二线城市。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天津1月9日电 (王在御 刘燕)1月8日,由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与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文艺频道联合主办的“伟大的情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主题活动”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瞻仰厅成功举办,津云App进行实时现场直播。

  <strong>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strong>

  随着重点旅客服务需求的增加和旅客对温馨快捷服务的认可,“心尚”服务工作室吸纳了越来越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加入。

  1979年,我与我的学生孙理察用几何分析解决了困扰物理学家50多年的一个问题——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我们证明了物质结构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是稳定的。这是数学、物理与几何结合的经典例子,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成立求真书院,我们准备了十多个年头,这其中包括为书院聘请世界一流的大师。我请来了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数学物理大师尼古拉·莱舍提金等。与大师在一起,学生逐渐会被他们的学风所感染。看着一位重要的、有学问的大师,不断思考、构造、尝试、前进、失败,学生的体会完全不一样。我在读数学史、科学史时,看到很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由大师教导而成长的,比如,20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就培养了赫尔曼·外尔这样的大学者。

竺冠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