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能源:完成首次回购股份1800万股 充分彰显投资价值和发展信心

来源: 海报新闻
2024-07-03 01:22:07

截至7月2日,公司已完成首次回购公司股份共计18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8%,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1.20元/股,最低价为1.18元/股,支付的回购资金总额为人民币2150.19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本次回购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公司回购方案的要求。永泰能源正用真金白银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充分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和投资价值。

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上半年净利预增亮眼

得益于煤炭与电力业务互补经营优势,永泰能源上半年业绩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公司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0亿元至12.6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4.54%至24.41%。这一成绩在煤炭行业普遍业绩下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显示了永泰能源独特的煤电一体化模式所带来的显著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第二季度,公司业绩更是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双增长,净利润预计达到6.93亿元至7.93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48.60%—70.0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得益于公司煤炭与电力业务互补经营优势,电力业务发电量同比增长、动力煤采购成本同比下降,煤炭业务保持良好利润空间。

同时,海则滩煤矿项目正快速推进,不仅标志着公司煤电一体化战略的有效实施,也为公司未来的产能扩张和业绩增长开辟了广阔空间。海则滩煤矿预计在2026年三季度具备出煤条件,2027年实现达产,其“三年半出煤,四年建成投产”的建设目标,相较于同类矿井提前2至3年,凸显了公司高效的执行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预示着公司即将迎来新的增长点,为公司价值的提升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公司表示,海则滩煤矿投产并充分释放产能后按2023年市场平均煤价初步测算,新增营业收入约90亿元、新增净利润约44亿元、新增经营性净现金流约51亿元;按2023年存量业务收入和净利润计算,公司营业收入将达391.20亿元,净利润69.05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121.25亿元。实现经营业绩增长170%以上的中期发展目标。

多措并举提升资本市场信心

受当前市场低价股持续低迷等市场因素影响,永泰能源的股价表现与其内在价值形成较大背离,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在二级市场极具投资价值。为响应良好业绩表现并进一步提升公司长期价值,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实际行动增强市场信心,展示公司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管理层的坚定信念。

一方面,在高管增持方面,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展现出对公司前景的高度认可,完成了第六次股票增持,迅速且高效地执行了既定计划,累计耗资超过1600万元,这不仅彰显了对公司价值的深刻认同,也向市场传达了正面信号。

另一方面,公司抛出巨额回购方案,回购资金总额预计在1.5亿元至3亿元之间,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公司对内部团队的重视,也是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表明公司对自身发展前景充满坚定信心。

通过“回购+增持”的组合拳,永泰能源旨在维护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稳定并提升股价,同时将员工、公司及股东的利益紧密绑定,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作者:燕云

原标题:永泰能源:完成首次回购股份1800万股,充分彰显投资价值和发展信心

  公开资料显示,小清河、大石河等在河北境内的河道治理、堤防、安全区建设均未实施,河道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涿州城西的北拒马河南支右堤,基本无正式堤防,如果遇到5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时,部分重要堤防无法有效挡水,涿州部分城区及其东部大部分区域将被洪水淹没。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毛立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类案件频发,暴露出金融机构在贷前审查、贷中管理、贷后跟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贷前审查阶段,金融机构因为将公职人员当成“优质客户”,进而对他们的贷款合同疏于审查,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发贷过程中,没有对这笔款项的走向和实际用途进行认真把关;放贷后,很少去监管这笔资金是否在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

  “人都在,一切都会好的。”中图网在推文中说,“不仅仅是愿意帮我们的人都在,同时也是热爱纸质书的人都在,我们能共享的那个明天就还在。”

  公开资料显示,梅宏系计算机软件专家,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1963年5月生于贵州省余庆县,1984和1987年分别于南京航空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除菲律宾外,美国还在鼓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与中国进行南海争斗。一旦出现此类情景,准则的推进就更加遥遥无期,美国也会趁机施压东盟国家与中国拉开距离。

  无论国内外,韧性城市被认为是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必然选择。为应对极端天气,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都将韧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此外,韧性城市建设也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苏宪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