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台湾博士“登陆”营造新故乡:“我像一名乡村寻宝者”

来源: 台海网
2024-06-17 00:29:51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台湾博士“登陆”营造新故乡:“我像一名乡村寻宝者”

  中新社记者 龙敏

  “每看到一处古建,看到一处自然景观,就在想怎么样让它们‘活起来’。”台湾青年杨于萱自称“像一名乡村寻宝者”,“村庄氛围活跃起来,让我很有成就感”。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正在厦门举行,杨于萱先是亮相海峡青年论坛,登台讲述了她的“登陆”筑梦故事;随后,还将参加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论坛,现场签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从台北而来的杨于萱,是台湾辅仁大学学士、东海大学硕士、逢甲大学博士。来厦门之前,她主修古典文学、设计美学、文化传播,曾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她每年寒暑假都会带着台湾学生来大陆,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我想亲身实践给学生看,这里确实像我推介的那样,市场大、机会多”,于是她决定留“厦(门)”,成为一名乡村营造师。

  2019年,杨于萱带着台湾的社区营造理念,进驻到厦门天竺山麓下的过坂社区。美丽的村庄,亲如家人的村民,让她迅速融入到村子里。她扎根村居开展调研,发掘和保护乡村文化,将“陪伴式乡建”做得风生水起。

  在过坂社区,杨于萱和同事举办“晚间老年大学”,柔力球、广场舞、腰鼓 、歌仔戏,来上课的阿嬷们,每天都有不同的课程;举办“儿童议事会”,让孩子们学习和探讨“碳中和”这样的新名词;举行全村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多数来自几年前还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

  “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每个村民都能是自己的乡村代言人。”杨于萱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乡村营造师就像寻宝者,一头扎进乡野,以“新村民”的视角,发掘和保护乡村的文化和禀赋;又像一个护航者,深度参与到乡村发展过程中,为古旧的村落凝聚起新的精神气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努力、一起打拼,营造新故乡。

  杨于萱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为了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2022年,她在厦门市集美区组建新的两岸团队,创办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并入驻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入驻基地后,公司接了不少单子,涉及特产文创包装设计,营地、民宿运营规划,以及村庄整体规划等,业务还拓展到了漳州、泉州等周边地区。

  目前,杨于萱的团队已开始从儿童活动空间、长者居家安全、公共空间及其无障碍化等方向为城内村展开整体规划设计,进一步描绘乡村振兴前景,尽可能让村庄的人文、经济效益最大化,并辐射村庄全体人群。

  “我希望我的脚步可以永远向前,从台湾迈向大陆,再从大陆迈向到世界。”不仅在大陆广阔田野间找到筑梦的舞台,杨于萱更愿意充当沟通两岸的桥梁,通过自己的公司引进更多台湾人才,用自己的经历吸引更多台湾学子过来研学、旅行、考察。迄今,她已带动20多名学生、朋友扎根大陆发展。

  “在厦门,我有家人、有朋友,我们一起努力奋斗。”杨于萱感叹道,在厦门工作生活的这些年,留下她的不仅仅是好政策、好环境,更是浓浓的人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已经在厦门安家的杨于萱表示,家乡不仅仅是一方熟悉的天地,更是由无数善意、温暖汇聚成的小世界。(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厦门1月21日电 (李思源 王炳尧 许侨慰)农历兔年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路上满是匆忙赶路回家过年的行人。厦门新机场城际铁路R1线施工现场,80多名建设者依然坚守一线,施工繁忙依旧。

  “最初我并不了解中国文化,得知中国朋友们都要在除夕夜不远千里赶回老家后,很好奇是怎样的文化凝聚力让大家如此‘不约而同’。”德福与春节的“初遇”伴随着强烈的好奇,他第一次品尝到饺子,也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心中的家庭观念和团聚的意义。

  <strong>王文表示,因为车用充电器的插头是16W的,一般的插座插不了,为了能顺利充电,她还特意从客厅接了根电线到院子里,方便安装专门的插座。“在院子里充电,充满一次需要7小时。”</strong>

  当地时间1月21日晚,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亮起“中国红”,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屏幕两头都是我的家,父亲很想来看看我日常生活的地方,但无奈腿脚不方便,趁着年前稍微闲下来,就想用这样的方式帮父亲过一个不一样的年。”春节期间,邱庆龄还有一堆工作要忙,他计划春节之后,错峰回台湾与父亲团聚。

  他们守护大家,家人守护他们。

王怡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