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暖闻热评)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6 13:01:56

  【点评】

  我国北方地区近期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不利于户外作业,也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第一项就是中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强化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温天气“来势汹汹”,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性中暑,十分必要。

  为高温下的劳动者遮阳解暑,要将关口前移,时刻绷紧劳动者权益保护这根弦。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工会“送清凉”活动;北京市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加强对存在高温作业岗位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山东省济南市发布通知,要求各建筑工地做好高温天气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当前,各地各部门正积极作为应对酷暑考验,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多一点将 心比心,多一点换位思考,劳动者就能更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

  司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职业病诊断、认定工伤有时并非易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四川省绵阳市,建筑工人罗某某因热射病突然倒地失去意识,经多日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为破解当地缺少拥有职业性中暑诊断资质的机构、用人单位为避免行政处罚不愿出具用工关系证明等困难,从家人到律师,从检察机关到医院,从法院到相关职能部门,各方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成功跑赢了工伤认定的“马拉松”。正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所说的,“办理这起案件,不仅是为了一位逝去的农民工兄弟,更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从个案中汲取经验,进一步明确执法司法尺度、理顺工作机制,才能切实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保障劳动者权益,永远是进行时。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保障,守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从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到《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提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质量明显提升”的目标,再到有序推进《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织密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期待更多有益探索落地落实,让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每一滴汗水都得到呵护和珍惜,让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奋斗得更踏实。(李铁林)

  胡洋告诉记者,自备血氧仪等仪器进行健康监测有其积极意义,不过,当前市面上的血氧仪、制氧机等仪器质量参差不齐,居家自我监测得出的参数未必准确,“我接诊过一位病人,血氧仪自测显示血氧饱和度过低,但是就诊后抽血检测数据却显示正常”。

  2023年1月10日是第三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在节日到来之际,南宁铁路公安局在南宁东站举办了宁铁公安榜样宣传发布活动,向社会大众展示了在战疫情、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工作中涌现出的4个集体、7名个人榜样。这些榜样来自基层、扎根大众,用忠诚守护平安,用拼搏体现担当,用大爱帮助身边人。在现场,他们分享了拼搏奉献的感人故事。南宁铁路公安局警营魔术师秦国平,通过魔术的方式,介绍了宁铁公安榜样发布活动中集体和个人的典型事迹。(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与西方少数精英现代化、少数人享有现代文明成果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动员和激发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022年1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涉疫物资网络交易秩序的工作提示,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严格按照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平台内经营者管理责任、涉疫物资保障供应责任、涉疫物资价格稳定责任、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责任、政企协同共治责任等“八个责任”,确保依法合规经营。要求平台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平台自治与政府监管的良性互动。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束珏婷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菲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并跃升为菲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稳居菲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1-11月,中菲贸易额804.1亿美元,同比增长8.3%。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茶文化,做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后续保护工作,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全省开展“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系列宣传活动。此次在昆明翠湖展出的近百幅优秀摄影作品,以滇红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重点,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云南作为“世界茶源”的大美风光,展现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璀璨魅力。

孙顺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