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沪东中华LNG船建造产能全面提速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03 16:02:54

  中新网上海6月1日电 (殷立勤 张文豪)5月31日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长兴造船2号船坞一派繁忙景象。在拖轮的牵引下,2艘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缓缓驶出船坞,另2艘大型LNG船半船完成起浮移位作业。

  这是继3月24日,再度呈现四船并建、两船出坞、两船起浮的盛景,且坞期同比缩短了近20%,达到世界先进水准。标志着沪东中华大型LNG船坞内四船并列半串联建造模式进入了批量化、常态化、标准化、节拍化新阶段,LNG船产能倍增战略迈向全面提速新境界。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型LNG船建造效率,缩短船坞周期,沪东中华今年年初将四船并列半 串联建造新模式列入年度工艺工法创新攻关专项,进行重点策划和部署。

  在实施过程中,沪东中华依托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加持、数字工艺优化和船坞快速搭载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强化生产组织、节点考核和过程控制。LNG船项目团队不断推进精细化项目管理、统筹策划船坞资源、平衡各船物量、识别建造风险难点、编制各船生产计划,做“细”管理、做“精”生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据悉,此轮出坞的两艘船为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五代“长恒系列”LNG船,总长299米,型宽46.4米,型深26.25米,搭载多项低碳节能技术。与上一代LNG船相比,具有综合能耗低、低温性能好、载货能力强、操控运维巧等特点,单日航行碳排放可减少10吨以上,通达全球各大洲120个LNG岸站,具有卓越的全球通航性。

  据了解,沪东中华目前手持“长恒系列”LNG船订单34艘,累计各型LNG船订单逾50艘,交付期已安排至2031年。(完)

  <strong>“数字工友”为乡村产业振兴</strong>

  也正是经过这15次挖掘,李济、梁思永带出了一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们志趣相投、关系亲密,被称为“考古十兄弟”。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成长为两岸的考古界大师级人物,例如甲骨文研究大师胡厚宣,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考古所所长的尹达,中研院院士石璋如、高去寻。他们又开枝散叶,中国考古学人才梯队与队伍逐渐建立,殷墟因此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如果说夏县西阴村挖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热身,那么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可谓是真正的起跑,中国科学考古从这里启程了。

  2019年冬天,安东来到乐山,“本想着要把当时还是女友的杨蕊带回意大利,结果却把自己留下来了”。据他回忆,乐山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一下子就把他“俘虏”了,自己就顺势在乐山扎下了根,很快和杨蕊步入婚姻殿堂。婚后在家人支持下,小两口在当地开起了一家咖啡店。

  在这十几年中,最受关注的无疑就是1976年由郑振香带队发现的妇好墓。墓葬所在地属于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在宫殿区出现墓葬是郑振香也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喜。大墓随葬品极为丰富,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也不为过,墓里足足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埋入墓中的750余件玉石器,更让当时的学者见识了商代玉器的丰富品类。最令人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墓主居然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数百次的武丁的王后——妇好。郑振香的学生、后来在安阳殷墟考古队担任队长的唐际根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考古学家最刺激的事,莫过于挖古墓的过程中突然‘认出’了墓主。”

  2020年9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刊文称,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公布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围绕白矮星旋转的证据。此外,2022年2月,英国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17光年的一颗编号为WD1054-226的白矮星附近的“宜居”地带,也可能存在着一颗行星。

  既然商已经从古史走进现实,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人们开始以殷墟为出发点向上追溯。1950年,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被发现。1959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就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殷墟成为后来“寻夏”之路的基石。

林正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