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超级工程将带来哪些超级效应?

来源: 驱动之家
2024-07-01 03:45:12

  新华社深圳6月30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超级工程将带来哪些超级效应?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田建川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

  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全长约24公里的超级工程,让深圳至中山的车程由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在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架起关键一“横”。

  “以前是中山人,现在是深圳人,即将是‘深圳+中山’人。”这是采访中不少工作在深圳的中山人对自己身份转换的介绍。半小时的通勤时间,让前往深圳这座未来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们对“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双城之间的往返也将更加频繁。

  为了将深中通道带来的“流量”变为“留量”,“消费万亿元城市俱乐部”的深圳正在加紧发力,不少商业核心区域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为迎接深中通道开通后到来的消费潮做好准备;而在中山市,包括商用住宅、车间厂房在内的多个建筑项目已经封顶,等待更多人或者企业“拎包入住”,成为承接深圳等东岸城市产业外溢、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阵地。

  便捷交通,互通有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民的“同城感”更为强烈。

  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生产。

  自古以来,交通区位就是影响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珠江口,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深刻影响着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路径——

  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的东岸城市群拥有先进制造业和强大的科创能力,但空间、土地使用成本较高;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代表的西岸城市群则刚好相反。两岸产业发展具有互补性,却苦于没有一条能够跨越珠江口的“天路”。

  如今,深中通道正式通车。通道上提速的不仅是交通,还有两岸之间企业的发展;流动的不仅是车流,更有两个城市群之间的科技、金融等各类要素。

  靠着交通区位因素获得发展的城市和省份不在少数——

  九省通衢的武汉,靠的不光是长江、汉江交汇的水运条件,更在于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搭建起的水运系统和铁路运输系统,让这里烟火不断;

  杭州机场三期和杭州西站枢纽同步启用,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八堡船闸和下沙港启用,“水陆空”三栖发展带给杭州更多活力;

  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形支撑的贵州,在 高山深涧中开凿出一条条隧道、铺建了一条条高速,万桥飞架、大道纵横,推动贵州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构建交通便利条件,助力经济发展,中国的经验和能力还惠及了更多国家。

  科伦坡港口城,是斯里兰卡第一个进行总体规划的海滨新城,在中国建设者的建设下,已经成为中斯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

  匈塞高铁,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沿线居民出行条件,加强了匈塞两国互联互通,深化中欧互利合作;

  铁布高速公路,是科特迪瓦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的一部分,建成通车后让科特迪瓦多个重要城市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带来的“中国速度”……

  “要想富,先修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超级工程,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带动发展建设“软联通”,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我们有信心期待,未来将有更多超级工程让中国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完)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作者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strong style="text-align: center;">“挖矿”被包装成高新企业</strong>

  据悉,M0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M0新型产业用地具有多重优势:一是成本更低,将土地收益转变为产业收益,充分支撑科技型企业发展;二是高配套比例,地块内配套管理用房、小型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辅助用房的建筑面积比例可达30%,充分实现产、城融合互补;三是分割灵活,地块项目用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可按照幢、层、间进行房产分割登记、销售、转让,允许有条件地转让给符合新型产业用地类型项目。

  据了解,铁路“四电”工程(通信、信号、电力和牵引供电)是整条铁路的中枢大脑和动力之源,也是铁路建设中的最后一道关口。“接触网属于牵引供电工程重要内容,位于列车车体上方的接触线,是列车的“动脉”,列车运行所依赖的电流即通过接触线输送。”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成兰铁路工程项目经理王建军称。

  值得一提的是,入境北京国际客运航班分流也已自今日起取消。民航局日前公告,自1月8日零时(北京时间)开始至2022年冬春航季结束,各航空公司可自行选择北京或原第一入境点城市运行航班,各航空公司的入境点城市信息可以在航空公司官网上查询;自2023年夏秋航季开始,航空公司按照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和民航有关法律规章持航线经营许可运营国际定期客运航班。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当下,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佩里莫尼指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做出了很好的榜样,2022年的数据显示,即使在封控的情况下,中国的GDP仍在继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研发、投资的政策也一直在持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非凡成就。中国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工业经济、技术经济和科学经济的基础上的,与以服务和金融为主的欧洲经济相比,中国经济在面对这场危机时更具韧性。”

李淑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