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 星岛环球网
2024-06-26 12:36:39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陈杭)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0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8.7%。其中,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均由北京单位主持完成;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中北京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占3项。

  北京基础研 究领先优势明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通过系统布局、稳定支持,推动产生一批优秀基础研究成果。2023年度,北京18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总数超过36%,获奖项目发挥了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细胞命运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揭示了细胞命运稳定性和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表观遗传信息继承和功能机制方面取得了前沿性的成果,为衰老过程中表观遗传退变提供了创新性的干预策略。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屡获突破。2023年度,北京16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在装备制造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凸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应用于我国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地下空间开发和极地科考等重大战略任务,有力提升了我国空天探测水平。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

  北京瞄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涌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北京邮电大学廖建新教授主持完成的“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围绕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需求,创建了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体系,实现了“能力解耦、编排调度、业务保障”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引领全球移动通信业务网络的发展。(完)

  早在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 “大虹桥”由此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详戳→<a href="https://weibo.cn/sinaurl?u=http%3A%2F%2Fedu.sh.gov.cn%2Fxxgk2_zdgz_rxgkyzs_03%2F20230221%2F842c728389bf45fd9578df6a3ba27b16.html" target="_blank">http://edu.sh.gov.cn/xxgk2_zdgz_rxgkyzs_03/20230221/842c728389bf45fd9578df6a3ba27b16.html</a>

  主要印媒都被策林释放的这一信号惊着了。它们先是不愿相信,回过神后就是对新德里可能“失去不丹”一阵恼羞成怒,又是污蔑中国“胁迫”不丹让步,又是臆测不丹可能“丧权割土”……

  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则谈到,要共下港口集群“一盘棋”,加强津冀港口高效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功能分工,以港口带物流、以物流带经贸、以经贸带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

  前面提到的南亚问题学者指出,印度这些年来在边界问题上的一贯做法,就是把非争议地区硬说成争议地区,把非灰色地带硬说成灰色地带,通过扩大争议范围和加剧解决难度,无中生有地造成一张牌来,以此在领土上占点便宜或在其他问题上逼迫中国让步。

  “整个市场的电气化转型已势不可挡。”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保时捷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转型速度和电气化车型占比预期是相似的。尽管目前国内一些品牌也发布了面向百万级别以上市场的宏图战略,但柯时迈认为,拥有更丰富品牌价值和品牌历史的保时捷,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将拥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王忠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