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软体仿生鱼在沪问世 可用于深海勘探

来源: 红山网
2024-06-22 04:57:09

  中新社上海4月20日电 (记者 许婧)由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的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20日在上海宣布问世,其凭借节能、低噪、隐蔽等性能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远洋捕捞、深海勘探等领域。

  该款软体仿生鱼模仿蝠鲼(俗称“魔鬼鱼”)的体态,翼展1米。虽然在空气中的“体重”达到35斤,但在水里游动却灵活无比,令人真假难辨。

  “文鳐”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时具备共融性、超仿生、隐身性 三大优势,可满足长续航、高机动、大负载、大范围作业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仿生鱼团队负责人陈新军介绍,团队从鱼类行为学出发,在形态、运动、行为、结构、材料各方面仿生,实现生物外轮廓拟合,动态全运动模拟,达到翱翔海洋、“以假乱真”的目的。

  陈新军说,仿生鱼产品内部具备超大有效载荷空间,基于多传感器协同的智能监测技术,通过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给仿生蝠鲼装上“眼睛”和“耳朵”,可胜任对300米以内水深的水下监测等工作。在仿生蝠鲼身上搭载成像声呐测扫设备,以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方式描绘海洋的地形地貌、鱼群情况。搭载水下成像系统的仿生蝠鲼,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识别技术,通过对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进行监测实现分类识别,准确率高达90%。

  “文鳐”不仅外形仿生,且功能强大,仅3节微小电池,便可在水里续航3个小时以上,无论是转弯、360度翻滚,还是回旋,都可以畅游自如。“文鳐”可以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满足对鱼群的实时状态监测,实现全空间内水下鱼群智能识别与互动。它也可以作为观赏鱼,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据了解,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还开发了仿生鱿鱼、仿生金龙鱼、仿生海豚、仿生海鳗等。团队已和上海一家公司签约,共同研发软体仿生鱼,并期待有更多市场运用。(完)

  <strong>浙江</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4日电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3日发布提示,再次提醒广大游客增强安全意识,平安健康出游。

  根据初步调查显示,此次起火事故是由于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的。具体的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总台记者 盛嘉迪 吕兴林)

  新的一年,除了常规运营,王芳还打算继续在店里推出一些新品。“其实餐饮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如果今年消费能够更好一些,我们还打算做一个海鲜大排档。”王芳说,短视频、外卖平台、美食平台等一些线上流量的维护也是今年的重点,希望门店失去的客流量能够尽快回来。

  据杭州日报,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胡未鸣介绍,今年除夕夜,他接诊的鱼刺卡喉比平常年份多,总数近40例。

  1月11日,爱沙尼亚政府决定在2月1日前将俄罗斯驻爱使馆人员减半,称此举是为确保两国外交使团的工作人员数量对等。

袁涵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