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下,为什么世界更需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来源: 盖饭娱乐
2024-07-03 01:34:26

  中新社威海7月2日电 题:百年大变局下,为什么世界更需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

  中新社记者 王娇妮 崔白露

  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前,周恩来总理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背景、思想来源、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在当时起到何种作用?

  张蕴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建立新秩序与新关系。1945年,《联合国宪章》生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关系准则。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1954年,中国领导人完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下简称“五项原则”)一经宣布,首先被应用于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直接推动了中印、中缅关系的发展,之后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在当时提出五项原则,就是要告诉世界,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外交政策上存在不同,但中国愿意超越这些差异和分歧,在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可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宣誓。

  中新社记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为什么能获得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张蕴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要求新地位、新利益、反对干涉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普遍要求,因此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同。

  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国家都不得无理干涉他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都应当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可能争端。这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两国总理和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将五项原则确认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出席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确定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他们还在这次会议中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事实上,五项原则充分体现在这十项原则之中,可以说以五项原则为基础。

  此后,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包括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了五项原则。

  近些年,五项原则精神也一直在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命力。2005年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时,106个国家的领导人通过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提到,要恢复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所体现的万隆精神的活力。2015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亚非领导人齐聚雅加达和万隆,举办亚非峰会,会议主题是“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中新社记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后有何思想渊源?蕴含了怎样的中 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外交智慧?

  张蕴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等思想理念,同时也是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理念和原则,代表了东方国家的智慧与贡献,有着很深的含义。

  有人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带来的是相互间的巨大损伤。和平共处既是理念、思想和哲学,也是方式、方法和智慧。实现各国间的和平共处,首先要相互尊重,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协商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中新社记者:70年来,中国如何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张蕴岭:中国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

  中国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在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领土、划定边界上。中国在近代遭受国家和民族危机,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周边国家独立后又造成了复杂的外部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推动划界谈判,经过几十年时间,以和平的方式基本完成了陆上边界的划定。

  中国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搁置争议、开展合作的基本思想。对有些一时不能解决的争端,中国主张搁置争议,维护相互间和平共处的大局,积极开展合作,不让争端影响其他关系的发展。对于周邻,中国先后提出安邻、富邻、“亲诚惠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共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区域环境。

  冷战结束后,苏联和东欧都发生巨变,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在此情况下,中国不是用对抗的方式应对外部压力,而是积极推动伙伴关系构建。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和平共处、合作共处,不同于拉帮结伙,不搞结盟对抗。这使得中国的路走得更宽,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实现了新的发展。

  中新社记者:与70年前相比,当前的国际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为什么国际社会还要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张蕴岭:与70年前相比,当前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世界结构、力量等都发生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世界范围内,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西方世界的力量在下降。同时,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变化,突出体现在中美之间。力量对比变化导致了竞争性加剧,一些争端增加,容易引发战争。在这样的变局、危局下,特别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把和平共处、和合共生放在突出位置。

  显然,在世界百年变局下,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五项原则具有其新的时代价值。世界各国要齐心合力,防止冲突扩大,战争扩散,特别要防止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着力推动以合作为导向的新文明建设。我一再呼吁,面对复杂的国际变局,面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危机,人类需要合作导向的新文明构建,共守一个和平的、可持续的世界。(完)

  受访者简介:

  张蕴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主要代表作有《寻求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世界大势—把握新时代变化的脉搏》等。

  成长在湖南农村的黄新生,从小就热爱写作,她一直向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高考落榜给了她第一次打击。为了供两个弟弟读书,黄新生放弃复读,选择外出打工。

  据影片制片人任维介绍,《青春几回合》以年轻化的制作班底讲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小故事”,并融合了爱情的甜与咸、成长的酸与苦以及价值观的碰撞与争执,力图更立体地刻画一代人的青春群像。

  遇有灾害紧急情况,请拨打917电话求助。

  大众人文类图书主要面向大众读者,要求符合正确出版导向和出版方向,选题有价值,体现原创特色;既鼓励在思想性、学术性上有成果与创见,也鼓励在普及性、趣味性上做出探索与贡献。要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显著,拥有良好的社会口碑。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是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小糊综”的走红,也是观众对于当下一些真人秀里明星不是无聊敷衍就是恶意剪辑作秀的一种厌倦。不管是《闪亮的日子》闯入演艺新人的“出租屋”,记录他们为梦想奋斗的好笑与热血;还是《朝阳打歌中心》把录影棚“盒子”交由歌手演绎原创新作;抑或是《名侦探学院》第五季中的学员为了推理游戏彻夜未眠的认真劲儿,能够赢得人心,归根结底是靠其流淌在镜头真实记录之下的美好与感动。

戴淑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