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回响丨种粮大户徐淙祥:“又是一个丰收年”

来源: 中华网
2024-06-13 07:57:03

  麦收时节,在安徽阜阳太和县,机器轰鸣,麦浪翻滚如金色绸缎,饱满的麦粒装满一辆辆运粮车的货厢。

  日头正盛,71岁的种粮大户徐淙祥深入田间,和农技专家们一起为试验麦种测产。“穗大籽多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徐淙祥高兴地说。

  两年前的夏天,徐淙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回信里,总书记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 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他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开展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的育种选种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徐淙祥的带动下,他的儿孙先后投身于科技种粮事业。目前,他的孙子徐旭东已是合作社的理事,由“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习总书记一直都很关注粮食生产,这次回信让我们祖孙三代备受鼓舞,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底气。”谈到自己的事业,这名“95后”干劲满满。

  总书记的嘱托与鼓励令徐淙祥心潮澎湃。近年来,合作社在粮食不断增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很多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2024年夏收,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再次迎来丰收。经专家测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约为650公斤,在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中,有三个小麦试验品种亩产超过8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846.84公斤。徐淙祥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策划:杨玉华

  记者:刘军喜、周牧、黄博涵

  编辑:张善臣、毕晓洋、李琰、张浩波

  新华社摄影部、安徽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小书屋,彰显大民生。2021年以来,任泽区以“悦读之城·书香任泽”建设活动为契机,启动城乡书房建设工程,通过建设城市书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微书坊”,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打造“书香任泽”城市文化品牌。

  今年新春佳节里,闽台同胞团圆过年的欢舞乐聚,折射出闽台交流的浓浓“春”意。

  当夜幕降临,伴随着锣鼓声,鱼灯、龙灯、马灯等民间灯舞队沿着渔港马路向前走去,所到之处皆是喝彩声。

  从古至今,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都是提升人力动员和组织能力的契机,并在其中孕育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如考古学家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所说,从青铜容器的数目和大小来看,当时中国对矿石的需要一定是极大的。金属的铸块要通过很远的距离从矿场运到作坊,运输又需要军队保护。在复杂的产业链中,青铜生产推动了获取强制劳动力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反过来,青铜生产又需要依靠这种社会秩序,并成为其维持力量。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长沙2月5日电(付敬懿)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点缀出浓浓年味,文明灯谜兼具娱乐性、知识性,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友人、道德模范、好人代表、市民代表磨糯米、包汤圆、制作花灯,传承元宵习俗......元宵佳节,在长沙集传统与新潮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潮宗街里,民众喜乐闹元宵、共度佳节。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4/25/14020830157646892785.gif" alt="" />

叶志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