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回暖,债基占比八成

来源: 慧聪网
2024-07-03 12:23:40

今年上半年,基金发行回暖,共有623只基金成立,发行份额6609.22亿份,同比增长24.15%。

随着市场的震荡,投资者避险情绪释放。上半年新成立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挑大梁,占比超过80%。

主动权益类基金募集难度加大,有不少基金公司选择“自掏腰包”,成立发起式基金。

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基金发行有望持续升温,可能会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

四大原因

Choice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口径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623只基金成立,发行份额6609.22亿份,平均发行份额10.61亿份。

基金发行市场有所回暖,相较于2023年上半年5323.77亿份的发行份额,今年上半年发行份额增长24.15%

谈及上半年基金发行升温的原因,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负责人孙恩祥认为由多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债券市场持续走牛,叠加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债券基金备受投资者追捧,带动基金公司发行债券基金的热情。二是经过年初的下跌后,A股市场跌出较高的性价比,配置价值大幅提升,引发投资者的抄底热情。三是海外市场大涨,叠加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表现不俗,带动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提升。四是得益于基金公司在产品上的持续创新,尤其在指数型基金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多元化的投资工具,对基金发行起到助力作用。

具体来看,上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挑大梁,占比81.23%,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占比10.05%、6.63%。

从单个基金募集情况来看,稳健型基金比较受欢迎。其中,安信长鑫增强债券、泰康稳健双利债券、中信保诚中债0-3年政金债指数募集规模最高,发行份额均达80亿份。

此外,兴业添盈债券、国投瑞银启源利率债、上银慧臻利率债等多只债券型基金募集规模超过79亿份。

投资者避险情绪释放,主动权益基金发行难度加大,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发行份额分别为2.91亿份、3.11亿份。

在此背景下,也有多家基金公司选择“自掏腰包”,成立发起式基金。相对于普通基金“不低于200人、2亿元”的成立门槛,发起式基金成立条件比较宽松。例如,兴银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式成立于5月15日,发行份额1000万份,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持有份额占比100%。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年期限内如不做大规模,发起式基金就面临强制清盘风险。

强者或更强

下半年刚刚开启,公募基金发行热情高涨,逾百只基金正在发行。

Choice数据显示,以募集起始日来看,截至7月2日还有118只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正在发行。

7月的前两个交易日,就迎来了基金扎堆发行情况,共有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36只产品开始募集。从具体产品上来看,公募目前新发的产品多集中在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

除了正在发行的基金,还有49只基金排队等待发行。

展望下半年的基金发行情况,孙恩祥认为有望持续升温,但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分化,将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这意味着大型基金公司和过往业绩表现良好的基金公司可能会有更多的发行机会,而中小型或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

对于后续市场走势,摩根士丹利基金指出,上半年A股银行、煤炭、石化等传统行业涨幅居前,特点是估值低、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对较高,国企居多。7月份进入中报披露期,预计整体业绩增速会有所改善,但力度可能不大。从行业景气角度看,AI算力、有色、半导体、电力等预计会有不错表现,未来市场风格预计会延续大盘价值与科技的轮动。

记者: 魏来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靠低价套装、短剧营销,韩束还能火多久?

小罐茶创始人道歉,天价茶叶并非“大师作”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近日,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月1日,福建福州集中开工177个项目,总投资983亿元。1月3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共推介了42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7483.7亿元;同日,在安徽省2023年一季度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上,芜湖市宣布2023年一季度开工项目79个,总投资105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4.2亿元。

  高艳东建议,对于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尤其要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可接触个人信息的岗位权限,并能够溯源倒查;同时建立预案机制和自查自纠机制,一旦信息泄露,可采取技术补救。

  免税市场不断扩容,无论是“老玩家”还是“新手”都想分得一杯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百集团、岭南控股、大商股份、步步高等十余家公司在申请免税牌照,但这些企业的牌照申请工作一直未取得实质进展。

  “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就是要不断满足各个阶段、各个城市、各类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有追求的房地产开发商一直在为不断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秀的产品。”保利发展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张艳华指出,集团依然坚持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主线。

  本报记者 王 浩

  本报记者 郑洋洋 周 欢 常碧罗

谢亭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