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谈艺术创作:平视世界 深入生活

来源: 央广网
2024-06-30 22:42:12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朱贺)“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让作品从大地上生长出来、走入民众生活,十分重要;经常往来两岸的青年还多了一份责任,如何让作品成为台湾民众看大陆的一扇窗,同样需要努力。”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两岸艺术交流活动上,华侨大学台湾教师张立本如此寄语台湾青年。

  6月25日至27日,十余位台湾青年艺术家受全国台联邀请在北京参访,举行“2024艺欣向荣——两岸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参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中国美术馆等地。张立本是活动组织者之一,他表示,台湾文艺界一直与大陆有切不断的联系,如何延续这种传统值得青年艺术家思考。

  作品展上,就读于暨南大学的台湾女孩陈立君带来三件绘画作品,分别聚焦挑夫、船工和布袋戏表演者等台湾基层群体。她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其艺术创作风格深受台湾作家陈映真影响,“陈先生的小说和他创办的《人间》杂志,指引我去平视这个世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在她眼中,艺术要为人服务,人本身是艺术创作最核心的源头。

  陈立君认为,艺术创作还应放宽视野,“需要走到、见到才能体味到”。她曾游览安徽黄山,看着山脉嶙峋陡峭,当下就明白了在台湾读书时老师所授山水画技法——皴法的由来,“只有见过气象恢宏的山川河流,才明白古人所绘非虚”。

  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之源,也是四川美术学院台生林矩的创作理念。“何其潇洒!”在中国美术馆观看“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时,林矩常常脱口而出。

  “黄先生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画风也多变,不仅展现传统特色,还具有世界性。这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关。”观察作品笔触,林矩读出了“时而隐忍克制,总是放飞自我”;画中题跋不时冒出幽默金句,他品味出“老顽童”的独特风趣。林矩表示,从视觉角度,西方艺术作品着重让观者赏心悦目,东方的美则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有沉淀有底蕴。

  如何让中华传统艺术更好走向世界、焕发新生?林矩认为创作者应该深入生活,去经历、去感受,在积累中发现美、创造美;对话也是重要的探索路径,以两岸青年艺术家的交流为例,他希望青年未来有更多机会一同写生采风,感受大陆风格各异的地貌,“是在画册中临摹不出来的味道”。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中国美术学院台生胡中一不禁感慨,离喜爱的艺术家更进一步。胡中一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化演绎,常沙娜所著《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一书常常带给她创作启发。

  “当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北京服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台生江宇捷说,常沙娜将一生献给敦煌,她不仅临摹壁画,还学以致用,将敦煌元素融入个人创作中;她对历代壁画所用颜料的材质也有深入研究,是很了不起的 事。

  近年藻井、飞天、九色鹿等敦煌元素衍生出饰品、摆件等文创产品,江宇捷在学校也参与了相关设计,他认为,这是让尘封的传统文化重新走入民众视野的好方式。(完)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摊开竹筛子,一片片碧玉般的茶叶滚落铁锅中,经过轻抓慢抖,原本碧绿坚硬易碎的雪茶在王权手中越来越柔软,褪去光泽,变得柔和而深沉。随着缕缕茶香飘散,甜香、清爽的味道扑鼻而来,茶坊里仿佛回到春天。王权擦拭额头上渗出的粒粒汗珠,身后的父亲默默地送上一盏热茶,香茗袅袅,充满温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崔同学说,“现场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岗位挺多的,我已经投了六七份简历。”崔同学表示,在找工作时自己看重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自己与岗位的契合度,“工资的话符合市场价格就行。”崔同学是北京人,但工作地点并不局限于北京,“我也考虑去外地发展,比如上海。”

  OpenAI最初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这是一个新世界。再见作业!”

  据媒体报道,浙江一位极星2车主在一次驾车途中发生意外,导致该车大灯与底盘件受损,电池板向内凹陷。

  “从日常训练和工作中能感受到,它从不放弃和偷懒。”张宇介绍,执行任务时,“黑壮”是移民警察的战友;生活中,它是训导员的挚友。

  熊铮 本报记者 朱海

林映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