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半月谈
2024-06-13 17:08:27

  【文化评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陈安秀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在她的印象中,自己是在10岁左右被人拐走的,老家位于山里,她依稀记得父母名字的发音,但不记得具体的字了。此外,她印象中家门前有一个鱼塘,从家里走到街上要20多分钟,老家附近的地名中还有“屏山”两字。这些情况她都报告给了警方。

  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是要求各区、各供热单位做好寒潮天气应对,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做好精细调节,重点关注远郊区、农村地区、老旧小区、系统末端等特殊区域供热运行情况,在安全限度内进一步采取升温、升压等调节方式,提升供热质量,确保“气温下降,室温不降”。

  学了一段时间,邱女士身心俱疲,便联系机构准备退款,可对方直接拒绝了。她又找到网课平台,也被告知“退款问题平台无法解决,需要和机构沟通”。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合肥1月13日电(张丹 赵强)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13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马鞍山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宋金虎涉嫌受贿罪一案。

  浙江省两院工作报告13日提请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两份报告均对“数字司法”进行总结,强调以数字化改革护航新时代法院、检察院现代化建设。

蔡政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