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谈首倡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三个动因促使我做这件事”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23 11:30:24

  中新网南京12月7日电 (记者 朱晓颖)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日前,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赵龙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的良知、政协委员的职责、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这三个动因,促使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有关提案。

  “当时提议时,我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值得去做的事 ,回头看依旧如此。”赵龙说。

  2004年,赵龙带儿子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尽管父子俩对这段历史早已熟知,但所见所闻还是带给他们深深的震撼。此后,赵龙又专程来到该纪念馆,还拜访了有关幸存者,搜集了很多南京大屠杀史料。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龙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写道:“为了更好地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捍卫人类尊严的正义立场,更好地警示和教育国人,建议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举行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

  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充分,并且在战后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审判,对此国际社会早有定论。赵龙表示,作为一名江苏南京的政协委员,有条件更有责任提交这则提案。在同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他把自己的提案告诉同组委员。“当时共有49名委员踊跃签名,表达对该提案的支持。”

  1992年起担任纪念馆馆长的朱成山,1994年带着战后第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在广岛亲见日本首相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公祭活动,受到启发。经过多方努力,从1994年起,每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都会举行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悼念仪式,不过仅限于地方性悼念活动,其规模和影响仍然有限。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地方性悼念活动持续进行了20年整,第21次悼念是国家公祭。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当天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在赵龙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正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所在。(完)

  2022年2月10日,广西贺州昭平县,4个小男孩在一辆白色轿车旁的空地上燃放爆竹,将点燃的爆竹直接扔向小轿车的前部,导致车辆起火,所幸消防救援人员及时赶到,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于2022年12月31日正式启动,以正能量引领亿万流量,用主旋律奏响奋进乐章。

  四、攀岩相关赛事活动

  “我们辖区总共有8个村子和1个社区,平时巡诊车每天都会去一个地方。”大安山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辉说,辖区内多崇山峻岭,受地形影响,交通不便,深山里的村民又以留守老人居多,很多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尤其是疫情期间,即使和卫生院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村民要想前来问诊、拿药,也要费一番周折。正因如此,乡卫生院的巡诊车主动开进深山,到村民身边问诊,成为不少村民拍手叫好的事情。

  同时,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服务机构监管强化行动,加强对“一老一小”等民政服务机构的常态化监督管理,确保服务对象的健康安全。

  从第二代制冷剂的配额削减过程推测,第三代制冷剂的生产配额同样会向头部企业和主流产品集中。

蔡孟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