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芦苇画“技术工人”的12年履职路

来源: 格隆汇
2024-06-03 16:17:00

  中新网石家庄1月24日电 (记者 崔涛) “我是一名老代表,今年两会有一些新想法。”谈起12年履职路,来自雄安新区的芦苇画“技术工人”、河北省人大代表杨丙军说。

  在雄安新区代表团驻地,中新网记者见到杨丙军时,他正在整理下次会议的发言。虽然已是第12次参加河北省两会,但“每次都很用心,想把建议做好”。

  杨丙军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自小长在白洋淀边的杨丙军,16岁在白洋淀里划船时,偶遇几名来此写生的中央美术学院老师,从此踏上艺术之路。

  如今,杨丙军不仅是一名芦苇画“技术工人”,还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杨丙军带着他的芦苇画去过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多次大型国际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谈起第一次参加河北省两会,杨丙军说:“我是本乡本土的白洋淀人,儿时的白洋淀就像一幅水彩画,所以当时反映了一些白洋淀环境治理的情况。”

  多年来,杨丙军坚持去白洋淀调研、写生,关注此间生态。除了为重现儿时美好记忆,他认为“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对调节华北地区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杨丙军看到了白洋淀的显著变化: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除了生态,让杨丙军时刻惦念的还有文化。虽然执着于和芦苇画打“交道”,但今年,如何做好芦苇“ 大文章”并未出现在杨丙军的建议中。

  他说,河北省拥有8项世界级非遗项目、1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90项省级非遗项目,“不能总在当地打转转”。

  “我去过很多国家,其实很多人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杨丙军认为,河北省文化底蕴深厚,希望多发掘优秀的文化项目推向世界,用国际视野传播它们,向世界讲好河北乃至中国故事。(完)

  不远处缓缓驶来一辆小巴士,定睛一看竟是无人驾驶公交车。没想到茫茫南海上的偏远岛礁上竟有如此科技感满满的出行方式,记者忍不住上车环岛一圈。车上舒适的座椅、明亮的车窗、宽阔的视野,沿途美景一览无余。

  2023年开年热播剧《狂飙》近日收官,剧中刑警安欣在与黑恶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从意气风发到熬出满头白发,忠诚、善良、有担当的人物特质深入人心。

  今年春节,海南航空公司机长、台胞欧崇智是忙碌的,除国际航线飞行外,还穿梭于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大陆城市。他认为,工作红火是新年好的开端,也显示出大陆民航业正在恢复蓬勃发展。

  “棚里活多,离不开人。现在大家围着产业干,感觉时时都是春天。”51岁的王秀花春节一天都没休息。从大山里到大河边,从住土窑到进楼房,搬迁后王秀花一家的生活有欣喜、有压力,也有希望。

  将年龄歧视纳入反就业歧视范畴

  台湾青年张右昇自小随父母来到杭州,在此求学、创业。如今,这位“90后”选择在黄公望村扎根当老板,他聚焦台湾传统糕点,创造“台味巧妈”这一品牌。

林祯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